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一艘古船的“海丝”印记

2014-12-23 08:54:23 林剑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残存的古船

东南网12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文/图)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位于泉州开元寺东面,二层结构,通体红色,屋脊两端高高反翘,是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建筑风格,馆内展示着一艘宋代古船及其出土物。

步入展馆,绕过一面白色的简介板墙,便能看到一艘静静躺着的木质古船。工作人员介绍,古船建造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出土于1974年。出土时,古船残存长度达24.2米、宽9.15米,可载重200吨;复原后长34米、宽11米。在“南海一号”古船出土之前,这艘古船是国内考古发现体量最大、年代最早的海船。

通过馆内展示的微型船模可知,这是一艘多桅、多舱、多层板的远洋木帆货船,其主龙骨用粗大硬实的松木制成,全长17.65米、宽0.42米、厚0.27米,榫接上“肋骨”部分,使船身具备了较强的抗浪击能力,桅杆是转轴结构,尾舵也可以升降。古船上有个泉州当地特有的造船手法,融入了闽南人的思想文化元素。人们在船体主龙骨与尾龙骨、首龙骨的几个榫合处,都放置了铜铁钱,像是“北斗七星”,另在一个大圆孔内装有一面铜镜,形如满月,俗称“七星伴月保寿孔”,寓意吉祥好运、一帆风顺。

古船整体造型优美,船底呈V字形,船身阔扁,首尾翘起,航行时像叶子一样荡漾在碧海中,是闽浙沿海一带有名的“福船”。“福船”代表当时中国最高的造船水平,在同期的世界范围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其水密隔舱技艺在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密隔舱造船技艺,就是采用隔板将船舱分成8个或13个密不相通的独立空间,即使其中一个舱室漏水,也不会导致整条船进水沉没,大大提高了船舶的安全系数和远航性能。各个舱室是日常活动场所,里面有床铺、厨房等设施。通过出土的物品来看,象棋是船员们在海上生活中的一大娱乐项目。《马可·波罗游记》也有记载:中国比较大的一些船,在船身里面有十三个池子或舱房,用坚固的木板紧密地钉在一起,有很好、很结实的隔板把它们隔开。

古船在泉州湾后渚港一经出土,便引起了海内外考古界的轰动,被誉为“世界考古珍闻”。重新面世时,这艘古船不是空荡荡的,而是满载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批文物共计14类69项,包括香料药物、陶瓷器、铜铁器等,其中,唐宋钱币504枚、用于识别货物主人的木质牌签96件、未脱水香料药物2350公斤,可谓是“大舶高樯多海宝”。

据出土文物和科学考证显示,这艘古船从东南亚贸易归来后沉没,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传奇的见证,也是重要的文化遗存。泉州古称刺桐,唐代时便是中国四大名港之一,宋元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当时,泉州港帆樯林立,商贾云集,中外商品堆积如山,一度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三大展馆之一,经过3年多的整修,于今年国庆节重新开馆。闭馆期间,专家对古船锈蚀部位展开周密体检,并使用专门药剂进行杀菌、防腐处理,预防病变,还做了激光三维扫描,将相关信息数字化。泉州海交馆馆长丁毓玲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船,该馆计划尝试一些封闭性实验,用玻璃或其他物质将古船罩起来,内部充入氮气,营造一种恒温、恒湿的空气环境。

如今,古船还承载着向后人传递历史信息的使命。据了解,以古船为实物载体,泉州市将举办主题为“扬帆丝路 梦想启航”的系列科普宣教活动,比如纸船创意折叠比赛、“船歌”接龙、“30年间水下考古的发展”讲座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