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盗火者”严复: 转型时代的启蒙先驱

2015-01-05 07:39:51 段金柱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郎官巷严复故居是福州市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的严复故居

东南网1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金柱 /图)

从福州市区出发,上南三环,过湾边立交桥,右转即到乌龙江畔一片葱郁遮阴的山村。这里是严复的故乡阳岐村,即今日仓山区盖山镇上岐村、下岐村所在。

村中小溪阳岐浦,原与乌龙江相通。踏上阳岐浦上的宋代古桥——午桥,跫音回响。这是古时来往福州与闽南的驿路要津。

100多年前,少年严复从这里走出故乡,考进福州船政学堂,留学英伦,当差北洋,译介《天演论》《原富》等西学名著,执掌北大……

回首已是百年身。当年,严复掀起的“天演宗风”,在当时的中国,“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激荡起思想风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似“狮子吼”,唤醒沉睡的国人救亡图存。

   天演之风震华夏

如果不是父亲病故,家道中落,严复很可能“学而优则仕”,成为晚清小吏,而不是名满天下的“天演先生”。

1866年8月,身为名医的严复父亲严振先,在救治霍乱病人时受感染,不幸身亡。这一年,严复12岁。

家道陷入困顿,传统致仕之途戛然而止。不得已,当年底,严复投考刚创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因为这里不用交学费,且保障饭食、每月补贴银元四两,毕业后还可安排工作。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次年1月入读船政学堂后学堂,学习驾驶。

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的一员,严复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1879年夏,严复回国,先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次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洋文总教习。此后20年间,严复皆在此任教,并升至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

1894年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昔日同窗好友邓世昌、刘步蟾等和北洋水师学堂学生很多壮烈殉国,严复悲痛欲绝,“尝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之耻,让“学贯中西、才兼文理”的严复激愤反思。他在天津《直报》上陆续刊发《论世变之亟》等呼喊变革的政论,1897年又和夏曾佑等人创办《国闻报》鼓与呼。同时,他引进、译介西学名著,寻求“治国明民之道”。

这,成就了严复“思想先驱”的地位,也改变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演变的走向。

严复译介八大西学名著,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天演论》。

赫胥黎原著名为《进化论与伦理学》,1893年初版,严复1896年夏即开始翻译。正如鲁迅在《热风》中所说,严复“是一个19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

赫胥黎原著全书6个部分,严复只译了第一、二部分,将书名定为《天演论》。他加了许多按语,提出自己的见解。译文近6万字,其中按语就有1.7万字。

赫胥黎原著要旨是: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人类因为有天良,善于感受同情,足可超越竞争。所以,进化论并不适用于人类社会。

然而,严复在按语中说,人跟禽兽最初没有分别,个人组成社会是为了安全利益,进化过程把能够、善于组织社会的群体挑选出来,懂同情的群体,更有机会组织好社会,得以留存,反之则被淘汰。所以,适者生存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为什么首倡“信、达、雅”翻译标准的严复,自己却偏离了这一标准?答案是:他要在列强环伺之中,为中国“自强保种”找到理论和精神指引。正如已故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史华兹所说,“寻求富强”是严复思想的旨归。

对此,胡适有精到之论:“《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

“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

不仅是《天演论》,严复翻译的《原富》《法意》等著作,皆有取舍和过度阐释之处。这背后,凸显的是严复强烈的忧国忧民、寻求富强的意识。他要让人们在船坚炮利之外,更多地了解西洋的社会政制思想;要将西方学术著作中,他认为最切合中国现实状况者,视轻重缓急和时势之需,介绍给国人。

以《天演论》为代表的严复译著,让国人有了“猛回头”的思想震撼。正如胡适所说:“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

当代学者李泽厚说:“(严复)带给中国人以一种新的世界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使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真正打开了眼界,看到了知识的广阔图景。”

希腊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火种送给人类,人类才学会了使用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扮演的正是“盗火者”的角色。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几乎无不受到严复作品的影响。著名作家曹聚仁说,他读过近代以来500余种回忆录,发现这些人“很少不受赫胥黎《天演论》的影响”。孙中山先生曾对严复说:“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毛泽东青年时代即熟读严复译著,后来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说:“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胡适深受严复天演思想的影响,以致把名和字都改了,名“适”、字“适之”,皆取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时,很多人以《天演论》中的词语为自己或弟子取名字。

严复是从福州走出去的思想文化巨子。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数代以来,故乡人薪火相传,继承先贤之志,革故鼎新,奋发图强。

习近平在福州市、省委省政府任职期间,十分重视严复思想的研究和弘扬,多次出席相关纪念活动。1993年,他为《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写了序言。1997年12月,他为“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题词: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

2001年11月,时任省长习近平亲自主编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并写了序言,对严复的爱国情怀和启蒙、改革创新思想给予高度评价:“在当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清王朝统治下的旧中国思想界,宛如巨石投入深潭死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

达致“惟适之安”

严复以译著著称,但绝非全盘西化论者。眼观中国及世界大局变迁,他提出“会通中西”的文化理想。这是今日传承严复思想不可忽视的重要面相。

在翻译时,严复即配合按语等,以源于本土的批判意识,对西学加以取舍发挥。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所长黄克武说:“(严复)尝试将西方文化的优点与中国固有的智慧结合在一起,以调适的方法,建立富强、自由与文明的新中国。”

“会通中西”的思想,超越了清末以来“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等理论。“严复倡导‘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认识,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说。

对当时颇为风行的“中体西用”说,严复明确反对,并以牛马身体部位不可移位来类比:“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马,固不可得,而田陇之功又以废也。”

“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不可随便拼配。”福建师大教授王岗峰说。

正因为秉持“会通中西”的调适思想,严复既反对抱残守缺,也反对激进冒动。

黄克武先生对此有精深总结:“在他激进时并未完全放弃传统理念,而在保守稳健的晚年也并未放弃西方的自由、民主。他一贯地追求会通中西,为中国未来找到一条合适的现代道路。”

1910年,严复为归葬亡妻王氏,令长子严璩在故乡阳岐村监造坟墓作为夫妻合葬之地,严复亲手书写了墓碑和“惟适之安”的横屏,立于墓前。

惟适之安!或许,严复认为这四个字,最能体现他一生思想的精髓——国人只有不断适应环境的变迁与外在的挑战,才能走向太平安定之境。

冬日下午,暮色四起。记者随阳岐严复纪念馆馆长、严氏宗族后人严孝鹏踏进鳌头山上的严复墓园。四周无人,寂静清冷,落叶飘零,墓碑斑驳漫漶。然而,凝视“惟适之安”四个字,依然能感受到这位福州先贤的锐思和智慧,穿越历史时空,撞击心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