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嘉庚精神:永远的旗帜

2015-01-08 15:04:37 吴在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集美学村校门。

  嘉庚精神图片进公园。

文化名片

陈嘉庚(1874年10月—1961年8月),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

陈嘉庚一生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一代领袖和楷模。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毕生的实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内涵丰富的“嘉庚精神”,包括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刚健果毅、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

东南网1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在平)

从厦门岛内乘车,一路向东,行至高集海堤,集美新城便映入眼帘。凭窗望去,一排排红墙绿瓦的高大建筑,鳞次栉比,错落于海天之间,间或亭榭碑塔,掩映于绿树浓荫之中。这里就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

嘉庚先生一生艰苦创业,倾资兴学,赤诚报国。浔江东去,日月无声,时光流逝。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后的一天,再次踏上集美的土地,带着一份庄重和思考,寻找嘉庚先生留下的那些点点滴滴,感受蕴含其中的精神与力量。

深怀爱国之情,兴学报国

“一个世纪前,嘉庚先生创办了集美学校,当年的校舍至今仍在使用……”在集美随处走走,满目所及皆是红墙绿瓦的嘉庚建筑群,耳边听到的是当地导游的深情解说。

1874年10月21日,渔村集美一户侨商家庭里,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成为华侨巨商的陈嘉庚。17岁那年,陈嘉庚前往新加坡,随父经商,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东南亚著名的“橡胶大王”。

 

1909年,陈嘉庚认识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胜利后,坚守报国之志的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开始创办集美学校。

1913年1月27日,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开学,正是这个百来人的小学校,奠定了嘉庚先生建设集美学村现代教育的第一块基石。1925年,陈嘉庚先生

在集美连续开办女小、幼师、女师、师范、中学和水产航海、农林、商贸等专科学校。1926年办国学专门部,1927年办幼稚师范,并建有医院、图书馆、科学馆、美术馆等公共设施。

一个世纪前,嘉庚先生拄杖巡视集美学校建设工地时,极目四望,凝神良久。他为那片沉睡的大地勾画出一幅宏伟蓝图:“故今日计划集美全部,宜以大学规模宏伟之气象……”1994年,集美大学在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和集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5所高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了,嘉庚先生规划的蓝图变为现实。

历经多年的规划建设,现在,集美文教区轮廓已基本成型,形成了12所高校集聚的三大文教板块,拥有博士、硕士、学士、大专、中专等完整的区域教育体系。

坚守报国之志,振兴航业

从厦门大桥右转下桥,再左转即见一开阔半坡,牌坊式大门上赫然刻着“集美学村”4个大字。穿过大门,沿着用花岗岩方石铺砌的斜坡大道走上坡顶,左侧有一个削平山坡建成的大运动场。运动场左边是6座大楼,气势雄伟,一幢楼前耸立着桅杆和彩旗,这便是集美大学航海学院。

1920年前后,嘉庚先生多次来到这里,详细察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在“门户洞开,强邻环伺”的旧中国,“船舶川行如织,但航权均操洋人掌握”“我国海岸线最长,渔产最富,而渔业不甚发达,抚躬自问,惭愧滋深!”嘉庚先生对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认识,让他有了创办水产航海教育的紧迫感。

 

早在明末,厦门港就已崛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中心。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成为西方列强掠夺我国资源和倾销商品的重要商港。陈嘉庚决定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一是可以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二是为了挽救海权。

一个世纪前,陈嘉庚先生以“造就渔业航业中坚人才,以内利民生,外振国权”为目标创办了集美水产航海教育。数十年间,集美水产航海教育培养出大批的中高级航运和水产人才,足迹遍布五湖四海,为我国和世界海运事业及水产业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勤俭奉献之行,世代传承

尽管陈嘉庚是华商巨贾,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始终十分简朴。在嘉庚先生故居里,一张老床,一顶

用了十多年、补了又补的蚊帐,一张半新不旧的书桌,两只陈旧的皮箱……让人看到了一位富商的另一面。嘉庚先生认为,赚钱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办好事、办大事,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他为教育事业倾资、倾心、倾力,他一生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多达118所,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按照当时黄金价格估算,超过1亿美元。

嘉庚先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永无止境,也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后来人。

 

2014年10月,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全省上下、闽籍海外侨胞备受鼓舞和鞭策,各地兴起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热潮,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弘扬“嘉庚精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投入到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进程中,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记者手记

最深沉的情怀

前不久,某电视媒体采访路人,问:谈到爱国你会想到什么?有人回答:爱国就是每天认真上班;有小朋友回答:爱国就是扶老人家过马路……没错,爱国就蕴含在这些具体而细微的点滴中。

爱国并不虚幻,爱国具体而细微;爱国可以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爱国是一个国民的天职,不论你职位高低、身在何处……重温嘉庚先生的事迹,让人有了这样的认识。

陈嘉庚一生的事迹很多,倾资兴学是其彪炳青史的最大业绩。在陈嘉庚身上,爱国爱乡、兴教兴学是一脉相通的。爱国爱乡是他兴教兴学的力量源泉,兴教兴学则是他爱国爱乡的具体体现。

“久客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这是陈嘉庚先生南洋创业却心系祖国最深沉的告白,他不愧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共同的精神财富,“嘉庚精神”的旗帜将世代飘扬。

 

嘉庚故事在身边

  游客在鳌园参观,了解陈嘉庚事迹。通讯员林志杰本报记者吴在平摄

东南网1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在平 通讯员 集信)家住集美街道石鼓路的“老集美”林先生,每天上午都会到家附近的敬贤公园走走。最近一段时间,在这个以陈嘉庚胞弟、“集美学校二校主”陈敬贤先生为名的公园里,林先生发现多了不少“嘉庚元素”,最醒目的是一幅幅反映嘉庚先生生平故事的宣传看板。

“我是在集美长大的,对嘉庚先生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每天来散步,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再看一遍。”林先生说,敬贤公园离集美主景区很近,每天都有不少游客经过,他觉得这样的宣传内容,不仅提醒集美人不忘嘉庚精神,还时时刻刻地向外地客人传递着正能量,非常有意义。

陈嘉庚替父还债、创造商业奇迹以及他回乡创办集美学校、厦大,提议修鹰厦铁路等故事,通过画板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生动地讲述了嘉庚先生伟大的一生。事实上,这组由15个故事组成的“嘉庚生平故事”宣传看板,以及“图说嘉庚精神”系列公益广告,不仅在敬贤公园能看到,在集美的大街小巷、学校企业、社区农村都能看到,它们出现在户外宣传看板、LED大屏、广告灯箱以及工地围挡墙和公交移动电视上。

去年,在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集美区开展了“嘉庚精神宣传教育百日行动”,投放了几万幅的嘉庚精神宣传公益广告。现今,在集美区的各处走走,你会发现,这些制作精美的公益广告,已经成为集美一道新的风景线。

沿着嘉庚的足迹

东南网1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在平 通讯员 王德胜)

嘉庚先生的故里集美是著名侨乡。长期以来,海内外侨胞侨眷在嘉庚精神的感召下,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去年,在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暨集美学校创办100周年之际,李厚公益基金、陈永和基金、陈嘉麟奖学基金三个基金在集美大社宗祠内举行发放仪式。来自海外的陈嘉庚先生后裔,陈文确、陈六使家族后裔陈嘉谋、陈嘉麟等,为受资 助及奖励的代表发放资金,资助及奖励金共计10万余元。

陈永和先生是陈嘉庚的宗侄、陈文确和陈六使兄弟的胞侄,少年时期赴南洋,事业有成后不断为家乡等地捐款,帮困助学已达600多万元。其中,1994年,陈永和夫妇为了集美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捐资创设集美社陈氏共创基金会,用于资助集美社贫困子弟就学。之后,其子陈嘉谋增资,将陈氏共创基金会更名为集美社陈永和基金理事会。陈永和基金自1995年以来,已资助集美学子近700人,累计支出34万元。

在集美,由海外侨胞捐赠的基金会有12个。目前,集美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捐款折合人民币6.3亿多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