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闽剧《兰花赋》:“守正如兰”久演不衰

2015-03-17 09:33:01 陈静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兰花赋》剧照

文化名片>>>

闽剧《兰花赋》源于一个真实的反贪故事。乾隆年间,在福建长泰,因贪官污吏擅自加征捐税,农户不堪重负,奋起抗争,却惨遭镇压,致死十八条人命。由于上下官府贪赃受贿,使得蒙冤者告状无门,有冤难申。

受皇上赐匾嘉奖“守正如兰”的福建巡抚严子轩获悉冤情,决定重审此案,可是落入腐败势力设下的圈套,走上贪腐之路。后经好友临死劝诫,严子轩幡然悔悟,在平反冤案、惩办贪官、伸张正义之后,毅然脱去乌纱,披枷戴镣进京请罪。

东南网3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静 通讯员 榕纪宣/文 本报记者 王毅/图)

闽剧《兰花赋》,有人说,这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新时代闽剧,从唱念做打到服装布景,无一不精;有人说,这是一部反腐题材的廉政闽剧,可以教化心灵,发人警醒;有人说,它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对人性的挖掘和自我的认知,对知错则改、迷途知返的肯定……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兰花赋》,但是“震撼”二字,却是观众的共同感受。

立誓守正如兰折戟人情关卡

“《兰花赋》讲述了3朵兰花的故事——被玷污的‘兰花’福建巡抚严子轩、被摧毁的‘兰花’长泰县令施伯仁,以及坚守高洁的‘兰花’福州知府祝威铭。”祝威铭的扮演者、福州市闽剧院院长杨东介绍,剧中三人立下誓言“守正如兰”,却不知担任高官的恩师常麟早已布下贪腐之网。

常麟之子常鹏与长泰官吏勾结,以苛捐重税盘剥百姓,致死18条人命。百姓欲告无门时,受皇上赐匾嘉奖“守正如兰”的严子轩力排众议,决定重审。然而,常鹏却挟师徒之情向严子轩求饶,兰花盆底藏金,企图贿赂严子轩,遭到拒绝后又生毒计。常麟挪用公款2万两白银,管理国库的正好是严子轩的岳父,其面临杀头之罪。为了补库银、救亲人、保恩师,严子轩无奈收银,不再重审冤案,清正之名毁于一旦。

《兰花赋》剧照

“是什么让昔日廉吏沦为贪官?”严子轩的扮演者吴则文感叹,执政官员大权在握,经受诸多诱惑和考验。因为贪图金钱,常麟挪用公款、常鹏盘剥百姓;为了攀附权贵,各级官府徇私枉法,层层包庇,掩盖命案;而严子轩则倒在人情关上,在国法与亲情的矛盾中迷失了方向。

《兰花赋》借古喻今,剖析了腐败的深层次根源,在当下也启迪深刻。

百年文化传承创新反腐内涵

为什么要用闽剧来体现反腐的主题?专家表示,这与闽剧的性质和传承密不可分。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通过唱念做打等丰富形式,来反映社情民意。

《兰花赋》取材于真实事件,上世纪20年代,这一真实事件曾由严天铎编成闽剧《伍老与周良显》。

  《兰花赋》剧照

据介绍,1953年林亨仁创作的《闹灯会》、1981年陈冷整理的《斩浦霖》均由这一题材改编而成。惩治贪官、为民申冤的诉求异曲同工,但新版本推陈出新,加入了失足官员迷途知返的情节,在人性塑造方面更胜一筹。

吴则文认为,严子轩人格的二次裂变正是《兰花赋》的精华所在。“严子轩从清官沦为贪官是人格的第一次裂变。难能可贵的是,他能警醒悔悟,及时改正错误,实现第二次裂变,体现了巨大的勇气。”

剧中,施伯仁欲进京申诉,却不料被常麟集团刺死,他的死唤醒了严子轩的良知。在好友祝威铭的劝谏下,严子轩毅然重审冤案,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随后当场脱去官服,俯首认罪。

《兰花赋》一改以往戏剧人物脸谱化的现象,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丰富,也让高高在上的官员形象回归凡人,变得有血有肉。

焕发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

正是缘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深度锤炼,《兰花赋》于2001年在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一举斩获曹禺优秀剧目奖及9个单项金奖。时任省长习近平批示赞扬,希望闽剧院创作更多贴近时代脉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

《兰花赋》借此东风,在福州掀起一股抢戏热潮。长乐、闽侯、福清各地的群众都千方百计邀请闽剧院下乡表演,甚至还主动加价,请求闽剧院早日送戏上门。杨东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在长乐,刚开演就下起了雨,遮雨棚不大,还有几百人在外面,结果他们就一直撑着伞看到结束。”

 《兰花赋》剧照

至今,《兰花赋》已在福州连演14年,长盛不衰,去年9月份还亮相国家大剧院,并首次进入中央党校演出,在首都赢得满堂彩。今年1月,《兰花赋》又入选廉政文化剧目,被邀请到全省设区市巡演。所到之处,场场火爆,观众累计达6000多人次。漳州、龙岩、南平等地的千人礼堂常常座无虚席。

记者手记>>>

期待闽剧观众年轻化

前不久,记者在福州市闽剧院里现场感受了《兰花赋》的独特魅力。离开演还有一段时间,剧场里已经坐得满满当当。观看时大家都聚精会神,与台上的演员同悲同喜。可记者发现,现场观众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青年观众凤毛麟角。

是闽剧缺乏感染力吗?是年轻人不懂得欣赏吗?并非如此。《兰花赋》现场气势恢宏,灯光舞美效果俱佳,演员扮相俊美,表演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有的老人带来孙子,七八岁的娃娃同样看得目不转睛。演到严子轩决心为民申冤、以死谢罪时,记者忍不住热泪盈眶。偷眼旁观,身边的人也在悄悄拭泪。

相信同样深受感动的人不少。《兰花赋》在全省巡演,本是一项任务,观众开始时冷静入场,可结束时却热情簇拥在场内,久久不愿离去。正是这样千锤百炼的好作品,才能把高大上的反腐题材,说到人们的心坎上。

冷静下来,不禁思考:为什么这样优秀的艺术形式难以进入年轻观众群?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戏曲的精粹?

闽剧作为福建传统剧种,曾经风靡一时,人人争睹为快。世易时移,进入21世纪,人们有了更丰富的娱乐生活,闽剧、闽剧艺人面临新的考验。

其实,推广办法有很多,可以学习日本能剧,将古老的戏剧艺术融入卡通漫画,吸引年轻群体;也可以效仿台湾的相声瓦舍,从生活取材,借古喻今。无论是市场化的推广还是题材的创新,都需要传统艺人与时俱进,更新思维方式,更需要相关部门、热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在资金、机制、政策上给予更多扶持。

当下,借助文化建设的东风,闽剧艺术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我们真诚地希望闽剧的创新再快一些,推广更活一些,让所有人都能真正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祖孙三代: 守好闽剧这株兰

东南网3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静)

戏外是父亲给儿子指点迷津,戏里是二人同台竞技。杨东和杨帅这对父子,上演了闽剧界里的一段传奇。

在《兰花赋》中,福州闽剧院院长杨东饰演祝威铭,儿子杨帅扮演施伯仁,剧中二人均为严子轩好友。剧中,父子二人联手,在严子轩失足之际,救友人于迷途,将“守正如兰、力劝友人”的感情戏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杨东饰演祝威铭14年,驾驭起来炉火纯青。可年仅22岁的杨帅能担纲主角吗?事实证明,这个出身闽剧世家、摘得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的小伙子不负众望,将施伯仁这个刚正不阿、心直口快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我出生三个月,妈妈就带着我在乡间演出。从小听着戏曲长大,真正喜欢闽剧,才选择了这个职业。”杨帅说。

闽剧在这个家族已经传承了3代人。爷爷是闽剧团乐队的司鼓,奶奶负责服装,父亲杨东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节曹禺优秀演员奖获得者。母亲张建斌饰演花旦,曾获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如今,杨帅也在闽剧界颇有建树。

尽管家学渊源,但杨帅的从艺之路并不平坦。他坦言,自己从四功五法(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练起,苦熬6年,毕业后又碰上专业剧院改制,只能在福州闽剧院从没有编制的临时工做起。“我艺校的同学只有三分之一还在戏剧圈,大部分都改行了。这个行业付出的多,钱挣得少,能留下来的,都是对戏剧有真感情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