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艘福船正在海上行驶。
东南网5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郑承东 颜凑 郑雨桐 图/文)
坚守,也许是一种漫长的煎熬,却必将换来花开的盛景,这不是现实的承诺。
刘细秀时常望着大海的另一端,思索祈福的船只应驶向何方。水密隔舱福船,这一门祖传的技艺,他已经坚守了近40个年头了。
近日,一件事让刘细秀又燃起曾经激情——一艘船长45米的巨型水密隔舱福船将在宁德蕉城漳湾制造,并驶向大海深处,抵达东南亚一带。

为了仿造目前国内最大的古代木质水密隔舱福船,刘细秀一遍又一遍地测量核对船模参数,生怕出现一丝差错。
漳湾水密隔舱福船迄今已有650多年历史,其特色工艺就是用隔仓板把船舱分为若干舱区,当船舱意外受损漏水,可将海水限制在局部船舱中,不至于沉没。
千百年来,该技艺广泛应用于渔船、货船、战船以及外交使船,特别是宋、元时期,福建远洋货船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完整采用了该项技艺。
40年来,刘细秀制造出的大大小小福船至少在300只以上,他所绘制的各式福船图纸不下二十种。他创新的福船新样式“石压船”至今在围塘重载运输中普遍使用。为此,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漳湾镇政府组织5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举办水密隔舱福船技艺学徒培训班。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引起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重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展陈馆、传习所、研究会等也相继建成。
该技艺甚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时间,漳湾福船名闻天下,刘细秀的坚守迎来了回报……
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申报中,漳湾镇政府曾承诺要筹备仿造一艘大福船,以彰显入选急需保护名录后,技艺修复传承状态的改善。

在福船展览馆内,刘细秀在为漳湾中心小学学生讲解福船制造历史。
为了兑现这一承诺,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蕉城区漳湾镇计划与民营企业家合作,仿造一艘目前国内最大的木质水密隔舱福船。该船设计总长约45米、宽约11米,预计耗资约1000万元,将作为渔业观光休闲船,让福船文化重返海上丝绸之路。
为此,漳湾镇召集福船传承人及老技工一起建造这艘仿古巨型福船,刘细秀也在此之中。
设计、绘图、建模……一张桌子,一盏灯,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刘细秀设计着巨型福船的样式,也构想着福船远洋的美好蓝图。

工人们正将已完工福船推至海边,准备进行下水仪式。
“你看,这就是那巨型福船,它将驶向大海深处,驶向东南亚许多国家……”刘细秀如今脸上满是笑容,巨型福船模型基本制作完成。他托着模型,不断地向记者“炫耀”,向亲人“炫耀”,向邻居“炫耀”……
也许,海比想象的大。
也许,海上丝绸之路比想象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