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污水,就地处理变清水 厦门探索污水再生回用新路

2015-07-25 09:12:0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7月25日讯(福建日报林世雄 陈挺)绿树红花,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这是厦门集美区一住宅小区围墙之外的小花园,也是一座污水处理站。在小花园地下,是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再生处理设备。在这里,你听不到噪声,闻不到臭味,见到的只是经处理后汩汩流出的清水,用在市政绿化、道厕冲洗、生态补水等方面。

从2010年建成厦门大学再生水回用示范项目,到如今在厦门集美、翔安等地建成19个再生水处理站,中联环有限公司开发的这套再生水处理技术(设备),就地解决了水环境污染难题,闯出了污水再生回用的可喜之路。

示范启动

地处厦门大学西门公园里的再生水处理站,是中联环2010年3月建成的首个分散式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示范项目。其工艺流程是,校区生活污水通过机械格栅进入调节池中,再通过过滤器分别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中,经膜池和炭过滤后,其中产生的污泥进入污泥脱水系统,泥饼外运或回用于施肥,而产生的废气进入废气除氧系统处理后排放。经这几道程序处理后的水,再进行紫外消毒进入氯消毒池,最后进入中水池,成为可回用的再生水。

指着爬满绿藤的生态小屋和清水流淌的水池,中联环董事长俞义泉告诉记者,这项目采用生态模拟技术,充分模拟和体现自然生态的综合自净原理和生生相息、循环再生的功能,做到污水资源循环重复利用,从而消除二次污染。作为教育部拨款支持的首个再生水示范项目,运行5年多来,每天处理3000吨污水,产生的中水全回收利用,每年可为厦大节约水费300多万元及150万元的排污费,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以点带面

在集美灌口瑶溪附近生活了几十年的刘先生说,由于区域市政污水管网配套建设落后,灌口风景湖及上游溪流沿岸至少有19个排污口,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溪流和湖泊,困扰周围群众多年。2012年,集美区开建与风景湖公园配套的污水再生处理站项目。项目对流入风景湖的生活污水就地分段截流,处理后的再生水补入风景湖上游,置换水体、改善水环境,同时用于绿化浇灌、节水循环。如今的风景湖风光旖旎,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杏林湾流域约6.9平方公里,区域未形成完整的雨污管网体系,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杏林湾,造成湾区水系严重污染。为此,集美区政府于2013年投建滨水西岸污水再生处理站。项目采用就地截流、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方案,节省了巨大的污水管网投资和远距离输送成本,形成日处理2万吨污水的能力,生成的一级A标准水用于市政绿化,多余则作为生态景观补水排入杏林湾。

像这样的污水再生工程在集美已有18个。今年,入选全国16个“海绵城市”试点后,厦门正倾力打造“海绵城市”示范点,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缓解水资源缺乏的现实。而中联环的创新,契合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将助力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

前景广阔

先进的污水处理模式引来了业内的广泛关注。5月下旬,国家有关部门在厦门调研“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情况时,对厦门创新的生态建设新模式表示赞赏。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张鼎华教授表示,厦门的这一做法领先全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处理后水清澈无异味,达到甚至超过国家一级A的标准水平;其次,污水处理设备都在地下,很节地,而且地上部分经与园林规划部门配合,可建成公园;第三,工程造价和运行管理费约为每吨8角钱,在国内不算高,具备了很强的可复制性。

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吸引了全国一批批的参观学习者。据了解,目前,我国的污水再生利用率还只有1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水平已达70%,我国再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非常巨大。下一步,中联环将把清澈的再生水引到山上去,通过山地植被的根茎吸收水中残留的氮、磷,再通过大自然的自然净化从山涧流入地表,最终渗透到水库、湖泊、溪流、湿地,实现真正完整的生态循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