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条例》突出强调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然而,要让这第二课堂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爱上博物馆,到底有多难?
福州市博物馆把展览办到校园。
东南网8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祖谋 实习生 黄雪玲 黄杰平 朱以辰 文/图)
【阅读提示】
《博物馆条例》于今年3月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它的亮点在于对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将过去的“研究、教育和欣赏”调整成了现在的“教育、研究和欣赏”,教育目的被提至首位。同时,在加强学校和博物馆之间合作、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上作出明确规定,如: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帮助,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那么,《条例》施行后的第一个暑期,我省中小学校利用博物馆开展教育教学情况如何?如何才能让博物馆资源辐射更多的学生?
发挥教育功能,博物馆的“脸”悄悄在变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神兽,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22日上午,三年级小学生游雯萱在福建博物院内,指着橱窗内的文物,一件一件地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作精彩介绍,不时地引来赞许声。
游雯萱是福建博物院招募的“小小志愿讲解员”。她告诉记者:“我喜欢这里,可以学到课本上没有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享给游客。”
作为省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2年暑假开始,福建博物院就开办了“小小志愿讲解员”活动。经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个人展示后,并通过博物馆知识课程以及英文口语训练,最终考核成绩优秀的孩子被聘用,利用假期时间为中外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福建博物院参选小学生有202名。”福建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陈梓生说,之前已将60%的名额分配到各学校,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先行角逐,40%名额通过福建博物院微信公众账号报名参加。经过考核,最终成为“小小志愿讲解员”的才60多名。
“博物馆将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陈梓生说,就“小小志愿讲解员”而言,其培训涉及美学鉴赏、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助精神等方面,不仅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享受博物馆”这一理念。
福州市博物馆在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方面也在探索之中,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系列活动,开办国学、古汉语、青铜器等讲座。福州市博物馆所属的福州文庙每周末举办国学班、展板进校园、海洋文化暑期夏令营等活动。
提高吸引力,区级博物馆还有提升空间
不过,同样是国有博物馆,在实施《博物馆条例》关于教育摆在首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方面,区一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记者近日走进仓山区博物馆,只见馆内仅以照片和展板展示代表性古建筑,实物很少,互动性更差,专人讲解员需提前预约。一位学生家长对记者说:“博物馆虽然免门票,可里面没什么看头,孩子三五分钟逛了一圈,也觉得无趣。”
“区级博物馆资金、物件、规模有限,游客较少,平时多以周边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为主。”工作人员缪先生说,每学期会接待三次左右的附近学校团体。
“由于客观条件受限,很难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仓山区博物馆馆长林松青说,“仓山区博物馆是区文体局下属单位,承担部分文物局职能,但优秀展品征集很难,很多优秀文物都被上一级的博物馆率先征集。”
记者注意到,仓山区博物馆也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蔡襄纪念馆就在馆内。蔡襄是仙游县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曾主政过福州、泉州,并被誉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泉州洛阳桥便是他的杰作。他的茶学专著《茶录》,对福建茶叶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当时福州巫术盛行,有病问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蔡襄任福州知府,便举办医学堂,教人医药医术,又在木板上刻药方挂在衙门边,供人抄录。“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小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将来还需进一步挖掘这些文化内涵,丰富教育资源。”林松青说。
但目前仓山区博物馆展示的蔡襄碑刻书法、蔡襄生平事迹等,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并不大。对此,仓山区博物馆表示要做出改变,针对青少年专门准备通俗易懂的讲解词。
馆校联动,呼吁更多学生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学校、家庭教育的辅助与延伸,集合了收藏、教育、研究、展示等多种功能,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一部鲜活的“百科全书”。
然而,城市中不少博物馆观者寥寥,“走马观花”和“一次性参观”更是常态,折射出博物馆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如何让更多中小学生主动走进博物馆,让第二课堂真正发挥作用呢?
“博物馆因拥有无数经典艺术典藏,加上实物性、经典性和现场感的特点,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梓生说,实施《博物馆条例》,将教育功能置于博物馆工作的首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是馆校两头得对接好,形成联动机制,不可“剃头挑子一头热”。
她建议,可由教育部门牵头,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创造更多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互补的教育活动项目。此外,还要整合、利用好博物馆的教育资源,组建服务于青少年的专职教育队伍,实现博物馆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
“要让学生主动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福建师大附中德育处主任林群说,博物馆应主动地向社会和学校推广最富特色的馆藏,以吸引学生兴趣。校方和社会各方面也要联动起来。
林松青建议,学校可开辟一个专门区域供博物馆进行展示,教育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让学生走进博物馆。
“带孩子到博物馆去,应形成氛围。”福州市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林娜建议,“学校能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的学分体系,定期组织学生来博物馆?”
他山之石>>>
上海:博物馆成暑期“充电”好去处
今年暑期,上海多家博物馆推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特色主题活动,成了大中小学生们在假期中“充电”的好去处,以至于多家博物馆日日爆棚,每一处都需排长队。
上海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孩子的手工体验活动,而且完全免费,孩子们可以在博物馆中制作拓片,手绘青花盘,刻生肖印章,亲手制作国画风格的团扇。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孩子进行的中国声音方面的课程,囊括了民族音乐和戏曲音乐,学演结合。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上海博物馆也迎来暑假大客流,日客流量比以往多出近三分之一,常常逼近8000人次的限流线,馆方始终保持“戒备”状态。
也是在暑期,上海自然博物馆每日参观人数比平常增加二三成,提前筹备的“一起聊聊吧”、“绿螺讲堂”、化石修复室、“小小化学家”、“蝴蝶房体验”等科技大餐和暑期亮点活动,带给中小学生别样体验。
记者手记
寓教于乐很重要
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正渐渐被学校、学生所接受。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补充了学校里单调的教学,对学生的课业和知识结构也是一种重要补充。
然而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博物馆尽管外观建造得颇有特色,但实际展出的内容却很单一。此外,对展品的介绍资料、讲解词以及不同语言的解说器配备不到位,讲解员、志愿者少,影响了参观者的兴趣和热情。
由此可见,博物馆还需要改进展示与教育方式。博物馆需要研究观众的结构和心理,了解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的需求与想法,以针对性地进行布展。要最大限度地盘活馆藏资源,多举办一些活动,把学术性、专业性的东西,经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互动,变得更加有趣味,吸引中小学生参与,做到寓教于乐,提升他们的文化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