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全面启动新一轮医改,在厦门首推家庭医生试点签约服务
|
医患之间,更加亲情 |
家庭医生走进居民家中为其诊断病情。
东南网9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邓婕 通讯员 戴俊生 邵海燕)
“社区里的医生每月都来,专门为我量血压、换透析管、检查身体。平日里,社区健康管理师也都固定上门,为我进行卧床护理。”鼓浪屿街道李姓病患激动地说。这便是思明区家庭医生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真实写照。
今年6月底,思明区在厦门率先开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莲前、开元、嘉莲、鼓浪屿4个街道进行试点,4类特定人群自愿签订服务协议后便可免费享受家庭医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思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签约家庭医生后,居民等于有了‘健康管家’,可以享受到建档及健康咨询、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及个性化服务包等医养护一体化服务。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还能获得免费的全程保健服务。”
居民到社区首诊,社区医疗服务走进居民家庭。试点3个月来,思明区已有5300多人与家庭医生签约,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4200余人,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居民的健康需要不仅有了及时、准确回应,社区门诊数量也逐步提升,思明区医疗卫生事业正朝着健康蓬勃方向推进。
风从海上来——审时度势,医改更有力
时间回到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今年3月,我省出台《福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紧接着,5月和7月,厦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厦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慢性病分级诊疗试点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
一连串的“信号”释放出中央、省、市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视,也对加快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为厦门的中心城区,思明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颇具代表性。
早在今年6月初,思明区就开始对辖区十个街道进行摸底,最终通过部分街道先行先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点带面,待摸索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全区铺开。
根据《思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试点方案》,思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可概括为“4455”,即4个试点街道、4类重点人群、5项健康服务及5种个性化服务包,在莲前、开元、嘉莲、鼓浪屿4个街道进行试点。与70岁以上老年人、经评估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等4类人群签订服务协议,为其免费提供健康宣教、健康评估、健康管理、双向转诊、预约诊疗等5项健康服务,并根据服务对象个性化需求,提供免费体检、上门出诊、康复训练、高友网、糖友网等5种个性化服务包。试点期间,签约服务费、定期检测费等均由区财政全额买单。
同时,思明区卫生计生委还与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厦大附属中山医院正式签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将由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厦大附属中山医院负责组织专家下社区,增强社区专业医生技术力量,发挥“名师带徒”的作用,加强对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技术培训,同时将与中山医院合作,开展“脑卒中”筛查防控等特色服务,为社区居民健康站好第一道岗。
潮平两岸阔——各显神通,服务更优化
提起签约家庭医生的好处,嘉莲街道73岁居民史阿婆有话说:“我是老糖尿病人了,以前自己坐公车到中山医院看病,累不说,心里也挺凄苦。现在好了,签了家庭医生,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要5分钟,有时还能享受到上门医疗服务。”
嘉莲街道是4个试点街道之一,目前,该街道已有1500名符合条件的居民签约,10个全科医生团队分别对应不同的居委会,为居民进行一对一的医疗健康服务。
譬如,嘉莲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吕新民副主任医师是长青社区结肠癌晚期患者李先生的家庭签约医师,除了每两周上门给李先生换导尿管,李先生临时有什么急症,也能随时咨询吕新民。吕新民说,李先生病情一旦出现变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都会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或及时转诊至三级大医院进行治疗。
这种零距离的医患互动新模式,增进了居民群众对社区医生的信任感,吕新民俨然成为李先生一家最为信任的朋友。李先生的儿子称赞这种家庭医生新医疗模式,“家庭医生有专人为我们服务,改变了旧有的医疗模式,我们很放心,确实很方便。”
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来开展,全科团队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居民可自由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服务团队,只需简单签署一份服务协议书,便可免费享受协议中的健康“点对点”服务。
在这场签约“浪潮”中,4个试点街道针对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服务。开元街道短短2个多月就有1500多名居民签约了家庭医生,卫生服务中心还专门设置了5个全科医生团队为辖区内的居民服务,对重点人群的健康进行全程管理,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莲前街道将社区医生编成12个服务团队,与街道下辖23个社区中有意向的家庭签约,率先提供“家庭式服务”,在不违规医疗安全且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可进行上门访视等服务;鼓浪屿街道则开展敬业爱岗PK赛,深化家庭医生理念,开设家庭病床,医生、健康管理师上门为病患进行诊断、挂瓶及换导尿管等工作。
心潮逐浪高——上下联动,技术更专业
2008年从思明区医院来到鼓浪屿医院,老实说,刘春医生心里是不大情愿的。每天写病历、开药,他笑称自己成为了“开药机”。
心路在2015年有了变化。3月,鼓浪屿街道率先与鼓浪屿医院签订协议,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包片”服务,相当于每户都有了“家庭医生”。在摸清岛上居民的“健康家底”后,医生对高血压、高血糖患者以及老年人进行持续的“慢病管理”,由“结对子”的医务人员实时监控身体状况,定期安排健康体检,指导用药。在社区医生与健康管理师背后,还有一名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共同组成了“三师”团队,专科医生参与每名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每周到鼓浪屿医院坐诊一次,管理对象病情复杂时也转诊到专科医生处。
今年6月,思明区启动家庭医生签约试点后,刘春医生的成就感就更多了,在走诊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患者健康稳定率,还与居民愈发亲近,获得了他们的信任感。街道一名江姓老人这么说道:“平时很怕去大医院,人太多医生根本没时间和你细讲,在鼓浪屿医院不一样,感觉上世纪70年代热情朴实的‘赤脚医生’又回来了。”
鼓励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既是思明区大力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区医院自己发展的需要。为保证服务质量,思明区对所有签约医生都设置了门槛:必须具备全科医生资格;掌握大多数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具备健康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等。
为规范家庭医生的服务,思明区还把签约服务的质量、数量、居民满意度,列入单位和全科医生团队及个人的考核内容,将签约服务取得的成绩和社会效益与全科医生团队及个人奖惩挂钩。“小医院也可以做出大贡献,社区医院要扬长避短,走进群众成为他们看病求医的帮手,通过慢病管理让他们不得病、少得病。”刘春医生说,这样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也逐步建立起了签约家庭与全科医生之间长期稳定、连续、可及的服务关系,推动医患间走向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