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下 体育“智”变
2025-04-01 09:51: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4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就在几年前,当人们谈论“体育+科技”时,还在使用“未来可期”“前景看好”等充满憧憬的词语。须臾之间,前沿科技呼啸而至,以各种方式融入体育,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公布了100项2024年度智能体育典型案例,我省共有7个项目榜上有名。从体育健儿的训练场到社区健身角,从校园到体育馆……我省入选案例涵盖运动健身APP及平台、虚拟现实运动设备、智能健身器材、智能户外运动设施、智能体育训练设备、智能青少年体育产品等方向,代表了智能体育领域最新技术成果。 近年来,科技与体育的融合在我省走得越来越远,智能体育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等多方面持续焕新,由此带来的应用爆发期催生出多元化的场景和智能化的迭代,也正在重构体育消费市场。 加速融合,催生新场景 在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郑志强看来,科技与体育的跨界融合,在全民健身、校园体育、竞技体育等各个场景中,陆续开始产业化应用实践,产生出智能体育新场景。 在本次入选的案例中,舒华体育研发的“速度与力量反馈系统2.0”可实现自动识别运动员训练情况、运动数据量化、智能语音提醒等功能,打破了这类产品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为各专业运动员提供数字化训练方案。 在竞技体育领域,科技早已成为运动员的隐形教练。曾经需要教练肉眼判断的动作细节,变成了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曲线,通过开展数据化科学管理,实现数据可量化、可追溯,告别教练凭靠经验执教的时代,更多的是利用客观科学的训练数据来分析训练水平、训练状态和疲劳程度,对提升竞技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校园体育也许是这波科技浪潮中最欢乐的“试验田”,体育也正在被青少年重新定义。据恒鸿达(福建)体育科技有限公司章珠明介绍,利用AI机器视觉、光电传感器、深度学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解决青少年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缺乏专业体育锻炼的指导等问题。 智能升级,满足新需求 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提升之后,“科技+体育”的最终目的则是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这也让智能体育在全民健身领域的探索格外抢眼。 “随着科学运动的逐渐普及,人们对运动的要求也更高。更便捷、更高效、更舒适、更安全是当前的共性诉求。”郑志强表示。 历经迭代,一些智能室外健身房已由智能体质测试仪、智能有氧健身站、智能力量训练站三部分组成,形成了“测试—评估—运动—提升—测试”的循环科学训练模式。 依靠智能终端收集到的数据,在管理和用户两个维度都意义重大。郑志强表示,“在我国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体育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这些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将更好助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重构消费,带动新增长 据艾瑞咨询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820亿元人民币。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黄海燕指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激活消费,需聚焦普通人的消费困境——“有意愿但缺时间”“有资金但缺技能”等问题。他表示,技术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方式的变革,通过改变传统运动模式,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入选案例之一,IMBODY智能健身镜是国内首款加载智能力臂的家庭健身镜,通过搭配不同配件,健身镜可以实现划船机、哑铃、杠铃等多种负重设备的训练功能,相当于一个迷你“健身房”。目前,在厦门的酒店、社区已经安置了两三百台这种机器。 从智能健身设备到虚拟现实(VR)赛事体验,再到数据驱动的运动训练,科技正在重塑体育消费的边界,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形成体育消费新业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科技+体育”已经成为体育产业中最有潜力的细分行业之一。而搭上科技的列车,体育还将驶向更远的未来。黄海燕说:“未来,智慧体育将通过开放平台的搭建等方式,对处于分散状态的多元化主体、多元结构的体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继续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大众需要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