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800岁连城培田古村有了一座众筹竹屿亭

2015-10-21 09:17:43 张颖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北京的建筑设计师团队与连城县培田老匠人共同设计,利用培田古村的竹材和传统竹编手艺,征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合力制作,众筹5万元,只为在培田留下一座有温度有热度的公共建筑——

800岁古村有了一座竹屿亭

过门刀

刮青

东南网10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国庆后,连城县宣和乡培田古村古民居建筑群西侧的农田旁,矗立起了一座全部由竹子建造的凉亭,它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竹屿亭。顶部起伏的状态是对周围丘陵地貌的小小呼应,而密布的支撑柱可以让人在一刹那追念起竹林的意境。

这座亭子是全国各地25名志愿者的诚心之作,在国庆黄金周里,在培田当地老匠人的指导下,他们参与了“愈见竹林”公益建造工作坊,用传统手作将自然、土地、村庄重建联系,年轻人和老竹匠共同合作、学习、传承,一起迸发出唤醒传统技术的热情和理想。

作为此次建造活动的策划发起人之一,木又寸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常凯生觉得:“在培田古村落800年的浓厚色彩上,用现代的理念和方法,结合传统的技艺,向悠久的历史文化致敬。这是一场建筑改造乡村的实验。”

众筹:为了古村竹艺新生

这一想法源自今年4月在培田古村举行的春耕节。在春耕节的建筑论坛上,受邀嘉宾们都在谈论建筑与古村的联系,他们提出利用当地道地建材,为古村营造公共空间构筑物的设想。“当时有4种方案,包括荷花池旁的导览亭,天后宫旁的竹长廊,还有连接荷花池和田地的竹桥,其中建造树亭的方案得到最多的认可。”常凯生表示,“但是原计划是在烧毁的都阃府建造,后来考虑到各种因素觉得不合适。就像培田古村一样,建筑应该回归自然,与草木共生,与环境契合。”

囿于场地限制,树亭计划暂时搁置。后来培田社区大学的总干事张琪找到了他,提供了一块合适的建造田地。于是,常凯生重拾计划,“培田有着传统的竹编工艺,只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大家不再那么需要竹制品了,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但是竹编不仅可以制造器物,还能建造屋面,并为农人、路人和所有人遮挡炙热的阳光”。

设计一座竹材质的建筑,让这个技艺在建造的时候延续下来,也为当地留下一座公共建筑。外部设计师团队和培田当地的老竹匠一起设计讨论,几易其稿。

“通过建造来联系传统技艺与当地生活,尝试着让老手艺获得新生”,今年9月,培田的滋农自然教育工作室正式发起“为800岁美丽古村修建竹屿亭”的公益众筹,20天内,197名支持者,5万元的筹款,经过遴选的25名志愿者在国庆前集结到了培田。

编竹

拼接

竹亭:用最传统的手艺建造

虽然竹屿亭有着现代建筑的想法和理念,但是在建材和工艺上充满“古意”。首先,年轻的志愿者们拜师学艺的工匠们年事已高,最年轻的张师傅今年54岁。其次,用传统刀具工具,锯竹、破竹、去隔膜、刮青、过门刀,这些是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

虽然志愿者们相当部分都是有建筑学背景,但是亲手建造而不仅仅是设计图纸模型,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挑战,更别说还得利用当地材料和传统的手工艺。在设计方案里,常凯生将建筑分为了24个组装单元336个构件,25名志愿者分成了6个小组,各自承接4个单元的建造。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仅于此,与竹匠师傅们的合作讨论成为必不可少且非常有意义的一环。从浇注24个水泥基础墩子,将整根竹子处理成搭建需要竹篾、竹片、竹板,最后将各个单元进行节点拼接……每一工作环节,小组代表、常凯生、竹匠师傅都会进行详细探讨。竹屿亭看似简单的形体,实则充满了变化的数据和不同的节点。

在建造过程中,每组三名志愿者一共处理了大大小小97根竹子,整个衍庆堂都沉浸在一片刮竹子的声音中,空气中飘洒飞舞的竹屑。老匠人和村民们也对竹屿亭表现出了超凡的热情。不仅培田的老匠人吴有春,石笋村的两位张师傅,还有芷溪的黄师傅也加入了指导队伍。“这不只是因为有了一次工作的机会,更多的是自己几十年手艺被尊重的欣喜,一种将老手艺重新焕发光彩的骄傲。”社区大学的驻点工作人员思林说道,“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比手艺得到年轻人的认可更令人快乐的事情了。”

连缀

成亭

景点:成为建筑改变古村起点

“我相信建筑是有生命的,小小的竹屿亭凝注了对传统竹造工艺的尊重,以及对这片美丽土地的情感。”常凯生想要用建筑来参与培田乡村的建设和改进,为这个地方提供一个传统和现代的链接。

对于这些志愿者,尽管每天挑灯夜战,手上伤痕水泡不少,但是看着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竹子”,再与大家一起将“竹林”连缀成亭,“独立制作与协同工作的交叉,自我与团

队的呼应,已经成为可贵的生命经验”。志愿者章雷非常满足。

“亭子跟培田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融合,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新的景点,同时启发游客与村民重新去思考现代和传统、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座亭子已然是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建筑。”张琪说道。

“这是一场建筑改造乡村的实验。”常凯生希望这是建筑改变古村的起点,也是外界关注培田的开始。后续围绕竹屿亭的开发,张琪还有很多想法。

常凯生觉得这是一种链接外界文创力量和古村资源的方式,“未来培田会有很多在地的需求,希望有更多的外来力量帮助转化提升”。

编后>>>

看着建好的竹屿亭的照片,不少人说,不起眼啊。

的确,竹屿亭看似简单的形体,建造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最有发言权。

随着时代的推进,人的行为模式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建筑也应适应这种改变。希望建筑能改变古村,就得思考传统文化如何注入,现代手法和材料如何运用,甚至空间和光线如何利用,如何与山水融合。

竹屿亭的建造,把现代建筑的想法和理念与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融合了,年轻人和老竹匠的共同手作将自然、土地、村庄重建了联系。欣赏设计师、老匠人和志愿者们用现代的理念和方法,结合传统的技艺,向悠久的历史文化致敬的方式。只是起点之后,要走路还很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