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是一种爱乡的纽带!” ——专访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会长陈锡石 东南网11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施由森 姚德纯)“在我心中,南音是一种很好的音乐。海外游子若能记得它,就会总想回家乡。” 说这番话的人叫陈锡石,他是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会长。第十一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这位81岁的老人不仅出资参与协办,还亲自带团回乡参加活动。谈起南音,老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要为父亲再办一场南音大会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游子思乡的慰藉 成立于1983年的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致力于提升印尼华人南音表演水准,并努力拓展与传承这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基金会的创建人之一,陈锡石对南音的热爱,更是几十年如一日。 陈锡石祖籍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父亲19岁时就到印尼谋生。15岁时,陈锡石也跟着下南洋,凭着聪明才干,他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实业家。 “家父自小就喜欢南音艺术,在家乡时,一到晚上,就会手持火把到附近的南音团学习。到印尼后,他也时常在夜晚,抱着琵琶在天台上弹唱南音名曲。”陈锡石说。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锡石也从小喜欢上了南音,并学会了吹箫。工作之余,他常和弦友们一起奏唱南音。即使在华人境遇最困难的时期,弦友们依然坚守着,“每每思念家乡,南音就是一个很好的慰藉。在夜深人静时,南音声起,更是撩动人心”。 “南音是闽南文化的精粹,是我们的先民带到印尼的,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荒废了,要把故乡的声音传出去。”当时在印尼,南音的传播主要靠朋友间的探访交流保存下来。1983年秋,在陈锡石等人的倡议下,弦友们一起筹集资金、购置会所,成立印尼唯一南音社团——东方音乐基金会。 为了让年轻会员掌握南音,30多年来,基金会先后邀请了永春10多位南音教师到印尼传艺。基金会里还聚集着其他地区的华人后代,其中很多是客家人。为了学会南音,他们用印尼语发音标记工尺谱,用英文注音唱词。 |
相关阅读:
- [ 10-12]南管音乐家王心心31日来厦演出 将吟唱余光中诗歌
- [ 10-12]首部有剧情的南音新作《凤求凰》在泉州首演
- [ 09-07]明晚沙坡尾点灯祈幸福 还有布袋木偶戏和南音等
- [ 07-07]到同安文化馆免费学习南音 报名时间截至本周六
- [ 06-30]全国首个南音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泉州师院毕业
- [ 06-16]泉州南音在京高校巡演 普及南音艺术
- [ 06-15]“西安鼓乐福建行”走进泉州师院 与泉州南音共奏“丝路”乐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