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大家庭 漂洋过海来相会
——聚焦第四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
东南网11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李烈/文 林熙/图 )10日,印度尼西亚哇扬夸塔曼木偶剧团走进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为当地老百姓表演他们的传统木偶戏。
9日下午,作为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重要单元的第四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在泉州木偶剧院隆重拉开帷幕。
这是时隔15年后泉州再次举办国际木偶节,也是历届木偶节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五大洲的木偶艺术家们说,木偶艺术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全世界木偶艺术家就像一个大家庭,国际木偶节是这个大家庭的盛大聚会!
一别十五年,今朝再相会
“办完这届国际木偶节,我就要退休了。能在退休前看到这么多国际同行来参会,我特别高兴!”开幕式上,作为“主人”的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激动地说。
是啊,自从泉州在1986年、1992年、2000年举办三届国际木偶节后,海内外木偶艺术家们一直在热切期待下一次的艺术交流。台湾诸罗山金光布袋木偶戏剧团团长吴万成曾经参加过第三届国际木偶节,当时那种“群贤毕至”的场景至今难忘。“一直盼望着再交流,这次终于实现了,而且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国家的木偶剧团!”他说。
本届国际木偶节,迎来了澳大利亚、比利时、新西兰、荷兰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艺术家。9家国外剧团,2家台湾地区木偶剧团,加上国内的木偶剧团,构成了历届最大规模的“家庭聚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的加入,让阵容更加“高大上”。
谈到这次相聚,联会秘书长雅克斯的话语中充满喜悦:“有人说木偶戏有消失的迹象,我并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觉得现在它依旧受欢迎!”他说,木偶节各国剧团带来了风格迥异的表演,足以证明这一传统表演的魅力。
木偶是门世界语,艺术重在多交流
1929年,国际木偶协会就宣告成立。由于木偶艺术具有通行世界的动作语言、造型语言,淡化了因各国语言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所以木偶艺术本身也成了一门独特的世界语言。
有了通用的语言后,交流、学习便成为木偶艺术家们最期待的事。王景贤和吴万成都表现出对国外木偶艺术的欣赏:“国外木偶戏的表现形式滑稽幽默,容易让大家接受;但表演中又蕴含哲理,有直通人心的东西。”他们说,看了国外的木偶表演很有启发,一些好的创意和对民族文化元素的表达形式,值得吸收、借鉴。
漂洋过海来参加“聚会”的国外艺术家们,也在演出之余不断学习。澳大利亚“梦想剧团”木偶演员理查德说,澳大利亚木偶戏由英国传入,虽有200多年历史,但与中国木偶戏的历史相比还比较短,在表演技术、剧目创作上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开幕式上,我对四川大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印象很深。”
“我们第一次来到中国,看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偶戏,很想学习其中精彩的部分。”塞尔维亚“巴卡梅拉木偶剧团”演员阿美拉说,塞尔维亚木偶戏起步比较晚,是一个新生行业,所以特别需要向历史悠久的中国木偶戏学习。此外,她还准备和其他国家的团队多交流,“我们觉得世界木偶是一个大家庭,缤纷多彩,相信我们可以通过表演中的交流,彼此学习”。
到最基层演出,留下最美好回忆
在泉州市老年大学的剧场里,经典的泉州木偶表演剧目《驯猴》,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在晋江市安海镇龙山寺的广场上,台湾诸罗山金光布袋木偶戏剧团表演的“木偶跳骑马舞”,让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打起节拍;在泉州市通政小学、第七中学,德国“第五轮剧团”准备连演四场,让学生们过足瘾……
演出地点分布最广泛、人群覆盖面最大、场次最多……本届国际木偶节最大的特色,是把艺术送到观众家门口。36个演出地点中,有10个专业剧场、7所学校、19个户外广场,58场演出充分体现了“国际艺术,全民共享”的理念。
在龙山寺广场,吴万成面对观众的声声喝彩,获得了在台湾演出时一样的成就感:“我们在台湾走的就是庙宇演出路线,直接面向普通民众。演得好不好,马上就知道。”吴万成说,台湾木偶戏源自闽南,这次回到泉州演出,能受到“祖籍地”观众喜爱,特别高兴。
德国“第五轮剧团”曾经多次来中国演出,这次来到泉州,在“走基层”演出中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剧团演员丽萨和迪米特里说:“我们非常喜欢在演出之外逛博物馆,博物馆里保存了当地的传统,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非常好的启发点。泉州的传统文化太丰富了,我们希望在这里找到新的灵感,如果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福建特色的作品,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手记>>>
一起培养新粉丝
国际木偶节上,如何吸引年轻人、让他们爱上这门古老传统的艺术,成为各国艺术家的一个焦点话题。
国外的木偶戏,在吸引儿童观众上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其表演内容新奇、时尚元素多,此次来参加木偶节的演出剧目《海底世界》,主角是龙虾、螃蟹等小动物,自然深受小朋友欢迎。然而,因为剧目缺乏厚度,要吸引少年以上群体颇有难度。
中国木偶戏的情况与之相反。因为精品剧目中大多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典故,表现形式上注重传统,所以观众群体往往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儿童的接受度不高,经常是看看新奇、热闹,却难以成为忠实的拥趸、粉丝。
可见,国内外木偶艺术都需要培养起自己的忠实粉丝群体,而办法可以从上述差别中思考和寻找。对于中国木偶戏而言,在剧目和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让新观众乐于接受,欣赏后能留下愉快的印象,才能让他们成为粉丝中的“潜力股”,进而成为这门传统艺术的新一代支持者。
目前,两岸的木偶艺术团体都非常注重走进校园。台湾诸罗山金光布袋木偶剧团至今已经在校园里演出200多场,泉州木偶剧团的进校园行动也已经开展了将近10年。记者认为,木偶艺术不仅要登上校园的舞台,更要走进学生们的心里。要通过表现形式的创新,激发他们对木偶艺术的兴趣,如果能有年轻一代参与到木偶艺术的传承中,实现青年创意灵感与传统木偶艺术的融合,新的粉丝就会源源不断。
镜头>>>
魔鬼与仙女的对话
第四届国际木偶节开幕式结束时,所有木偶团队都走上了舞台。偶然的,来自荷兰的伊拉范德木偶剧团成员,与扬州木偶研究院的演员站在一起。
伊拉范德木偶剧团的主角是一只红色长耳魔鬼。扬州木偶研究院表演的是经典剧目《天女散花》,主角是一位美丽的仙女。
但见魔鬼缓缓转过头,用惊讶的眼神打量了一番身旁的仙女。仙女仿佛感受到了魔鬼的目光,也转过身来,盯着魔鬼。魔鬼俏皮地摇了几下脑袋,仙女颔首应和。魔鬼“得寸进尺”,将一只爪子伸向仙女肩膀的飘带,仙女随手一甩,飘带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这一幕发生在舞台的角落,观众熙熙攘攘,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两只木偶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表演。直到团体拍照留念,两只木偶才停下来。接着,两名木偶演员相视一笑。
这便是木偶艺术的魅力。语言、国籍、剧种、服饰、打扮……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木偶人,在属于自己的舞台,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