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仙游县盖尾镇石马村:“咱们村里也有个‘袁隆平’”

2015-12-22 09:16:0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咱们村里也有个‘袁隆平’”

东南网12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游晓璐)“白菜地还没有施肥的今天要赶紧施肥,地瓜田的杂草一定要清除……”近日9时许,记者来到仙游县盖尾镇石马村,一进村就听到村里喇叭正不断播放着各项农事提醒。一位村民笑着说:“正在广播的人是82岁的余玉芳,他是咱们村里的‘袁隆平’。”

余玉芳11岁时没了父亲,他很早就成了家中顶梁柱。“以前什么苦都吃过,所以盼着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老人说。1982年,他从县中医院退休,回乡后就经常免费为村民们看病。后来,他看到乡亲们耕作粗放产量低,又萌发了带领大家科学种田的念头。

开始,家人不理解,认为做这事吃力不讨好。“我退休金上千元,还有老板高薪请我到中医堂坐诊,但我都婉拒了。带领大家种好田,这比自己赚钱更有意义。”余玉芳的执着渐渐赢得了家人的支持。

把脉问诊,余玉芳是行家,可要论种田,得从零开始学习。为此,老人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并从小麦入手学习科学种田。当他知道泉州农科所国家级小麦专家何曼试是老乡后,就迫不及待地上门求教,还雇车把他拉到自己的实验田指导。

那时候,村民们经常看见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实验田里忙碌,无论是烈日炙烤,还是风吹雨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精心呵护下,原来亩产200多公斤的普通小麦增产至300公斤。

此后,余玉芳听说“黑小麦76号”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小麦高60%,富含7种氨基酸,他马上又进行黑小麦种植试验。没想到,第一批黑小麦快抽穗时全部死亡。余玉芳没有放弃,花钱请省里的专家来会诊,自己天天待在地里观察。终于,实验成功了,他毫无保留地将种植经验传授给村民。

1995年,在仙游县农业局的帮助下,余玉芳又成功试种三种小麦,种植经验全部在省里推广。

石马村是兴化桂圆主产地之一,但村民种的龙眼果小质劣产量低。余玉芳先将自家50多株龙眼进行嫁接换种试验,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在他的带动下,石马村及周边4个村的6500多亩龙眼都嫁接上优良品种。他还向果农推广控梢除虫施肥等新技术,改变了果农长期“头吃土尾吃露”的粗放管理方式,使当地种植龙眼效益明显提高。

2005年,余玉芳与省农林大学挂钩,试种了17个新品种农作物,都大获丰收。“经余老试验推广的‘金山17号’红薯,味甜产量高,每亩增收三成。现在,许多外省人也到我们村买种子,大家有钱赚可高兴了。”村民余国芳说。

同年,余玉芳与林玉水等18位党员成立老年人科技小组,承担泉州农科院180多个品系农作物的试验。他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田间排列和试验控制,进行田间记载及植株考量测产等,为专家提供各种科学数据。石马村成为“泉麦3号”和“泉花10号”的育种基地,每年为泉州、漳州等地提供2万多公斤的种子。

2009年,余玉芳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即使已是高龄,如今余玉芳依然在做良种实验。今年4月,他在自家地里种了“金山57号”等3个品种的红薯。“你看,这个红薯皮是白的,心是紫的。这次试验基本成功,村民们又有了一个增收新品种。”老人笑着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