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今日要闻 > 正文

东南网事:贷款剁手?三成受访大学生曾还不上款

2016-01-04 08:49: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分享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开始接触到多种多样的信贷手段。除了传统的信用卡之外,还有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贷款和分期业务。近日,一则关于“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手机,3万滚成70多万元”的消息引发热议,也让大学生信贷再成热点话题——

贷款剁手?三成受访大学生曾还不上款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东南网1月4日讯(本网记者 陈晓青 东南网校通社记者 冯铭舒 施思)

购物成大学生使用信贷主因

为了了解我省大学生的信贷情况,记者对来自不同学校的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用过信贷,55%的人没用过。学生们能接受的信贷额度,100元以下占8.82%,100—500元占26.47%,500—1000元占23.53%,1000—1500元占17.65%,1500—2000元占11.76%,2000元以上的占11.76%。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使用信贷的主要原因为购物。选择的信贷平台分布为:66%选择传统电商平台(花呗,苏宁等),35%选择学生分期购物平台(趣分期等),2.5%是单纯的p2p平台,22.5%选择其他。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的王同学热衷于网上购物,经常使用互联网信贷。“我比较常用的是花呗,遇到店铺上新,不想错过,就用免息分期购物,蛮实用的。”王同学说,她贷款最多的一次,是2015年“双十一”,一共贷了2000多元,用来购物。

2000多元对于一个还没有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们又是怎么还贷的呢?王同学告诉记者,其选择的一些信贷平台都是免息分期的,她每月将父母给的生活费划出一部分还款,至今还没有还不上钱的情况。

大多数学生认为风险可控

一个有固定收入的成年人在面对信贷问题的时候,都会三思而后行,担心存在风险。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对于信贷的风险问题,还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们仅有少部分认为风险很大,大部分则认为会有风险,但风险可控。

来自厦门理工学院2013级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林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使用信贷购物,因为有了这些金融产品,消费会变得不理智,万一还不上款,就会有损信誉。

来自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的王同学则表示,自己选择的都是一些比较成熟的信贷方式,并不担心这中间会有风险,毕竟那么多人用着。而对于信贷,王同学最担心的是自己忍不住,贷太多款来买东西。

对于现在的信贷模式, 虽然所有接受采访的学生都认为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却有85%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是合理的,因为这些信贷模式可以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需求。也有不少的学生认为,层出不穷的信贷,且不说其风险性,这种模式都很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的过度消费。

“分期”功能被过分依赖

虽然现在很多平台都有分期还款功能,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及时还款,但记者采访发现,还是有许多学生在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情况下,选择提前消费,其中有37.5%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曾出现过还不上款的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之所以还不上款,大多是因为冲动消费,也有部分学生是因为算不清利息,坠入信贷陷阱,以至于陷入信贷危机。只有小部分的人是因为投资失败,导致未能及时还款。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大四的陈同学是一名艺术生,父母每个月给她1500元的生活费,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她的消费需求。在陈同学手上有3张信用卡,每张的额度在3000-5000元不等,但这些卡基本都是处于透支状态。

陈同学告诉记者,每个月父母给她寄生活费,她都会第一时间还到各张卡上,这样卡才能继续使用。除此之外,陈同学经常外出兼职,也有一些收入,但是几年下来,几张信用卡依旧都是处于透支状态。

当记者问到是否担心到时候还不上款时,陈同学的回答让记者颇为惊讶:“我每个月只要还最低还款额就可以了啊,最多就是多还点利息嘛,剩下的钱,以后工作了不就可以慢慢还了!”

建议:找正规企业理性消费

厦门理工商学院的屈中标老师认为,金融产品的兴起是一种消费趋势,大学生适度尝试一下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这个体系发展尚不完善,市场中存在诸多乱象,风险较大且有可能存在陷阱,有些产品可能设置较高利率,或者收取高额手续费,或者采取手段刺激消费,大学生稍不注意可能欠款太多,以至于难以还上。

屈中标老师建议,大学生还是应该理性消费,如果要使用这类信贷产品,应尽量找正规网站和企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