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存量,传统产业的动作远不止这些。 清理“僵尸企业”,引进优质项目。在石化和钢铁等企业被淘汰的同时,厦门打出增量优胜组合拳,大力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生物与新医药领域,“厦门造”凭借自主创新研发生产出一批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以体外诊断试剂为例,用于肿瘤精准医疗的高端基因检测产品,领先国内外同类产品2-3年,产品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规模销售。再如疫苗,研发的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并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戊肝高发国家和地区销售。正是得益于这些首创,去年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17.8%。 围绕产业配套,抓好创新链条。厦门市经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厦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千家,占全省一半以上;平板显示、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等3条产业链突破千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航运物流两条产业链今年将冲过千亿元门槛。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0∶51.1∶47.9调整为0.7∶43.8∶55.5。 这份家底,让厦门有了底气。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黄晓舟告诉记者,同安、翔安两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启动区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将成为产业转型的主战场。招商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已有8个项目签约。 制度创新有力,发展后劲更足 制度改革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的“发动机”。面对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等利好,厦门扭住制度供给创新这个“牛鼻子”。 在全省通报的109项创新举措中,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形成52项具有厦门特色的创新举措,其中18项属全国首创。 如果说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开放发展的新试验田,那么,“一带一路”便是从这一节点向外延伸的放射线。在外部需求萎缩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更应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对接合作。 2015年8月16日,厦蓉欧首趟班列开通运行,从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海沧园区出发,经成都至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直达波兰。这是全国自贸试验区开出的首条中欧、中亚班列,实现了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的无缝对接,有助于“厦门造”产品打开广阔的西部及欧洲市场。据了解,开通运行半年来,累计出口班列18列,货值764.1万美元;进口共2班列,货值56.29万美元。 |
相关阅读:
- [ 12-29]供给侧改革要勇于处置一批“僵尸”企业
- [ 12-24]供给侧改革按下转型“快进键”
- [ 12-22]学者析经济工作会议最大亮点: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 12-22]闯过产能过剩的历史关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