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毓健 谢贤伟)
一
石化,福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海峡西岸,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在江阴半岛,在湄洲湾,在古雷半岛,中景石化、联合石化、中化泉州、古雷炼化一体化等具有先进水平的石化产业“巨人”巍然挺立,担当起福建产业结构适度重化的中流砥柱。
结构偏轻,一直是福建产业之痛。历经多年奋起直追,福建石化产业大项目布局既定。
截至去年,全省石化产业主要大宗产品的年产能都已形成一定规模,不少甚至跻身全国前列。其中,原油加工能力2600万吨,乙烯产能110万吨,纯苯产能26万吨,己内酰胺产能20万吨,PX产能230万吨,PTA产能660万吨。
未来,随着中化泉州新建年产100万吨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锦江石化芳烃-己内酰胺一体化项目,中景、中江石化年产35万吨聚丙烯项目,申远新材料年产4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加快建成投产,产能将进一步释放。
从曾经“不产一滴油”,到现在迅猛发展,福建石化大项目给这一产业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
在此过程中,石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去年,全省石化产业累计完成产值2999.16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8%;累计实现增加值679.12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39%。
选准主攻方向,适当加大先进水平重化工业发展力度,福建产业结构要实现“强筋壮骨”就有了基础和条件。
二
“龙头”已然昂起,“龙身”怎样打造?
19%、60%,二者分别是去年福建和全国石化产业的精细化率水平,摆在一起,高下立辨。
精细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细化工产业的产值占化工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它是衡量石化产业发达程度和科技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也是观察石化产业链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窗口。精细化率的巨大差距,折射出福建石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产业链不够长。
福建石化产业发展,目前集中在上游的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及中游的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而下游合成材料、以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脚步偏慢,没有形成链条化、精细化的产品链,致使产业链存在结构性缺陷,产品低值化、同质化现象严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产品还不多。
石化产业链长,其中下游产业的产品,尤其是用于医药、香料、电子材料、高品质添加剂等领域的精细化工产品,多是附加值高、需求紧俏的高端材料,容易击中市场“兴奋点”。因此,延伸拓展产业链,开发下游产业,就可以拉升石化产业整体走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推动产业价值实现几何倍数增长。
在泉港挂职副区长的中石化高工郭荣华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美国的一份统计资料,以价值1美元的原油作为原料,顺着产业链往下游加工,最终可形成价值105美元。
补短板,福建在努力。去年3月,联合石化投产一套EO/EG(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一年来“吃”掉自产乙烯26万吨。粗略计算,前后产品不同,产值增加达10.6亿元。
目前,在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承接EO原料下游的项目还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佳化化学。而根据联合石化的产量,园区未来还可再招商一家产业链关联企业。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该原料百分之百就地转化。
这,还只是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
据此推算,以去年全省1038亿元的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产值,若下游产业链能够填平补齐缺失环节,形成上下游配套,石化产业实现福建“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产值规模超万亿元的目标,绝非难事。
作为全省石化产业的龙头基地,泉港当下所崭露的苗头,或许正是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引进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业项目,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完善、种类齐全、附加值高的高端石化产业集群。”泉港区区长吴礼源说。比如,泉港石化工业园区专门委托编制了以特种纤维、高性能膜材料、特种橡胶弹性体及特种工程塑料等四大类化工新材料项目招商规划,这类项目的发展,将深度发掘产业链末端的高附加值。
由是观之,现实的短板,恰恰意味着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
三
石化产业补短板,专家怎么看?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黄茂兴教授表示,福建必须以全球视野、全国视角对石化产业链进行战略布局。
当前,全球传统石化产业都面临着产能普遍过剩、成本持续上升、盈利空间不断压缩等情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在国内,新的市场机遇层出不穷,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都需要各种高性能的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提供支撑。此外,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良好生活环境的要求,催生了对石化新产品的巨大需求。
以此战略眼光来理解去年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石化产业“双向推进”目标,角度和层次便更加丰富。郭荣华认为,首先,上游要紧紧围绕下游需求,提供“对路子”的原料;其次,上游引进高端技术,生产市场需求紧缺的原料,下游要同步跟进开发新产品;再者,要通过在下游布局特色化、差异化项目,倒推上游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有战略眼光,还要有创新意识。政产学研形成合力,才能携手并进。
省政府发展研究心朱四海博士建议,政府层面,应加快厘清石化产业路线图,梳理重点产业链,进行中下游产业布局的路径规划,并以此作为产业项目的投资引导,对不符合产业链整体利益的项目坚决说不。同时,石化专业园区的提升刻不容缓,以之构建产业集聚发展的大环境,推进资源集约、要素集中,降成本、提效率,才能实现产业链做深做精,产业群做大做强。
省经信委石化处处长王志恒认为,石化大项目还要抓,但在当前投资动力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政策、资金不应再“撒胡椒面”,而应对能够“补缺”“补漏”产业链的项目给予更加精准的支持,特别是一些高度契合需求、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技术项目、精细化工项目。
石化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谁有技术、人才,谁就占据了竞争制高点。
缺技术、缺人才,是福建石化产业补短板面临的最突出的瓶颈。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有着对市场的敏锐捕捉,此时更应准确分析把脉市场,找到细分市场的切入点,重点围绕基础石化产品产业链和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引进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人才,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石化产业链产品高值化迈进。
“学”与“研”,则要和“产”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联盟,以“产”的一方作为主体,既紧盯“产”的需求,又研判市场前景,加强技术、人才储备,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促使科研力量为福建石化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产业做强,最终将与技术、人才的进步形成“同频共振”、良性循环。
经济下行的另一面,是投资低成本的机遇期。把握机遇,补好产业链“短板”,福建石化产业一定能够提升层次、壮大规模、形成优势,快步迈进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