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难 查困源 助造血
——莆田荔城区精准扶持城乡贫困家庭
新度镇东郊村民政协管员宋国松上门回访郑元湘。
东南网4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通讯员 何晋生 张郁周 文/图)作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单位,莆田市荔城区先行先试,率先启动城乡贫困家庭精准扶持工作,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据统计,2013年全区共有贫困户2304户,7920人;到今年2月,全区贫困户减至564户,1856人。
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识别。”荔城区民政局局长方桂松介绍说,按照荔城区制定的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方案,该区各镇街迅速按片区成立调查评议小组,小组调查人员对辖区内困难家庭逐一走访,摸清贫困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做到“底数清”;了解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台账,做到“问题清”;制定帮扶计划及措施,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做到“任务清”。同时,严格按照“户申请、村居审查、镇街审核、区审批”的程序,公平、公正、公开组织民主评议。
为充分发挥“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中心”的作用,该区将扶持对象信息全部录入并形成了“户建档、村(居)造册、镇(街)立簿、区归档”的资料体系,定期开展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查,达到脱困目标的,及时退出扶持范围;对因灾因病等各种原因返贫的,重新录入新增。
“信息核对平台有效预防救助申请人谎报、虚报收入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荔城区民政局低保办负责人谢肖睿说,自信息平台试运行以来,荔城区共发起4631户次城乡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核查,对34户不再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对象及时予以退出并停发低保金。
分类施策
“元湘,你的大女儿在哪里工作?一个月的收入有多少?”
近日,荔城区新度镇东郊村民政协管员宋国松来到村民郑元湘家入户回访。
原来,郑元湘曾因肠胃不好动过几次手术,花了不少钱。2013年,郑元湘的二女儿考上厦门理工学院,而大女儿正读大三,正当一家人为学费一筹莫展时,村干部主动介入帮忙,为郑元湘申请并按程序纳入低保和教育急难救助。经层层审批和认定,郑元湘被纳入低保救助对象,两个女儿每人每年获得4000元助学金。今年,郑元湘的大女儿已毕业并参加工作,家里生活有所改善,他主动退出低保。
郑元湘一家是荔城区实施教育急难救助的受益者之一。
2014年5月,为解决社会救助“碎片化”、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荔城区出台了生活、就学、医疗、住房、就业、因灾致贫等方面的10项救助措施。
“分门别类、一户一策、不重复补助是我们开展精准帮扶的特色。”荔城区民政局副局长蔡朝星说,对已纳入低保的困难家庭,该区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年提高;对因病致贫享受医疗救助的困难家庭,该区将其纳入大病医疗救助扶持,救助条件及标准一年一定;对因供学负担致贫的困难家庭,该区将其纳入教育救助扶持;对因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缺劳动技能致贫的低保家庭,该区优先免费给予职业技能培训并就近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予以就业扶持;对城乡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经区国土、住建等有关部门审核符合建房条件的,该区给予建房补助;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及计生家庭积极创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行为,该区还专门投入资金,通过开展小额贴息贷款进行帮扶。
去年,该区又将精准扶持范围和对象由享受低保的城乡贫困家庭扩展到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居民。包括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就业、受灾人员、住房临时救助等8项救助项目、37条救助措施,至今累计投入各类救助资金1亿多元。
多维联动
“多亏了政府出台的这些政策,我才能有信心与病魔作斗争。”近日,刚领到1300元临时救助金的荔城区新度镇青垞村低保户王一群感激地说。
王一群今年46岁,2006年患尿毒症,平时靠做血透来维持生命,每年的医疗费用要花去几万元,虽然医保报销、精准扶持医疗救助等相关政策为他解决了大部分医疗费用,但个人仍需自付5000多元费用,这对已经一贫如洗、仅靠低保救助生活的王一群一家人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2014年9月,荔城区启动“救急难”试点工作,依托区民政局、镇街两级设立“社会救助救急难平台”,将分散在民政、教育、住建、卫生等20个部门的“碎片化”扶持项目进行整合,还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开设“救急难”窗口,统筹实施生活、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以及临时急难等8项扶持内容,31个救助项目。
王一群来到新度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救急难”窗口,填写申请表的当天,就领到了300元的临时急难救助金;该窗口又将申请表报送到区里“救急难”平台,经过快速转办程序,该平台第二天再次向王一群发放了1000元临时急难救助金。
“救急难”是临时救助,只能确保困难群众的生活不至于陷入绝境,待“急难”特征缓解后再由其他社会救助或保障政策进行救助衔接,确保各类救助不掉链、不断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