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翔安基层文化创新实践:重建“洗脚上岸”后的精神家园

2016-04-28 09:59:26 林世雄 陈挺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蒋氏海鲜药膳的第六代传人蒋海堂。蔡建东 摄

澳头现代艺术展吸引了大量艺术爱好者。 朱毅力摄

媒体采访团在澳头采风。 朱毅力摄

东南网4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世雄 陈挺 通讯员 林瑞声 蔡江沈)作为厦门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蒋氏海鲜药膳的第六代传人,蒋海堂在父亲蒋长庆的协助下,一手缔造了以300多年历史文化古厝为基的海鲜文化盛宴平台,也成就了一段感知美丽乡愁、父子双双回乡的创业佳话。

“父亲打了一辈子鱼,我至今都还记得他脸上的汗水。”随着厦门跨岛发展,以蒋长庆为代表的渔民生活发生了质变,仅翔安区新店镇澳头社区共征地533亩,海域退养500多亩,退耕退养后村民“洗脚上岸”,蒋长庆父子选择了出外闯荡。父亲到周边打工,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而读完大学的蒋海堂,远赴福州,从事餐饮管理。

2014年6月,随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全面铺开,澳头成为首批“美丽乡村”示范点启动建设。昔日破旧的老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澳头人欣喜地发现,自家的家园变美了。昔日污水横流的空杂地,被改造成了村民活动小广场,社区书院传来琅琅读书声……老渔村里,回荡着浓浓的古早味、乡愁味、草根味。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元素,让澳头更有魅力。海鲜文化是澳头的传统。“父亲对海鲜有着天生的情怀和敏感,而祖传的海鲜药膳传统,也要发扬光大。”蒋海堂说,他相信有这么多的优势,打造一个新一代海鲜文化创业者平台,一定能够成功。

父子俩以自家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厝为基,临湖而居,在两年前开起了六和居海鲜食府,如今已是远近闻名,许多食客从岛内慕名而来。目前社区内共有大厝宅、663等15家海鲜馆,带动了126人转产就业。

近几年,随着厦门跨岛发展和翔安新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翔安退耕退养村民“洗脚上岸”,大部分村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如何跟上城市化脚步?通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澳头走出了农村向城市转型发展的独特路径。

群众的“需”与政府的“送”相匹配

踏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走在绿荫环绕的怀远湖畔,翔安区新店镇澳头社区是一个有花有海、有历史有文化的社区公园。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臭水湖,社区里道路泥泞,海蛎壳当道。

作为闽南古渡口,澳头这个古老的海港侨村,在时间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明,海港文化、海防文化、海鲜文化、著名侨村,这些文化“财富”,随着岁月的滋长,让今日的澳头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美。

苏圻天,78岁的老党员,村老人协会会长。他见证了这几年澳头村的深刻变化。他说,而今的澳头社区,洁净家园行动让900吨垃圾杳无踪迹,90%以上的居民自发参与,清洁房前屋后,为自己的家园穿上美丽的新装;规划先行让村庄现有的池塘、海景、古树、古厝及历史遗迹都纳入全面保护,让居民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澳头村改社区后,曾面临着文化阵地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群众文化活动匮乏、传统文化遗失凋敝等问题。翔安区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优势,立足群众需求,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群众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这是翔安基层文化建设的理念创新。

“我们把群众的‘需’与政府的‘送’匹配起来,不断创新基层文化供给,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服务。”翔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曾东生说。

如澳头的社区书院是由老村部改造而来,冷落多年的古厝成了“普惠共享”的精神家园,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文化元素,又融入了澳头特有的“三海一侨”现代精神元素,普通村民和海外华侨以共同缔造的方式参与到了澳头基层文化建设中来,成为这个闽南小渔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亮点。

文化设施应有尽有,村民生活丰富多彩。澳头公亲宣传队的民俗文化表演车鼓弄舞起来了;华侨们的燕尾大厝被政府托管修缮,成了社区书院、创作基地、文化展厅等;村里的老广播里传来了用答嘴鼓编成的乡规民约……

以典范自觉创造多个全省率先

据了解,厦门的基层文化服务建设在全国名列前茅。2015年,厦门入选全国首批10个“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地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探索出一系列在全国领先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做法、成功经验。

针对“村改居”后部分社区宣传文化阵地底子薄、基础差,文化设施亟待完善提升的区情,翔安区主动作为,从硬件设施入手,高标准建设,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

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动和建设村居信息化共享工程。涵盖“广播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电视村务公开、平安村居工程、电纸书屋”五个方面内容。两年多时间,全区112个村(居)文化室全覆盖,实现了“农家书屋”向“电纸书屋”转变以及社区治安网格化数字管理和村(居)事务公开信息共享。

登录村务公开系统,社区居民除了可以查询所关心的村务政务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求职直通车了解市区人才市场招聘信息,享受挂号预约市区医院专家门诊等便民服务。

在澳头社区居委会,记者发现,社区居民几乎人人下载了手机APP平台——“掌阅翔图”,它被居民誉为“随身携带的图书馆”。只要用手机扫一扫“掌阅翔图”的二维码,即可随时随地在线阅读国家、省、市图书馆的网上资源,本土出版的《业翔民安》《马塘精神》《英雄三岛精神》等上百种杂志电子书刊,成就了大数据时代村居民的新型读书生活。

这个全国首创的 “随身携带的图书馆”网络综合服务平台,也是翔安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例证。

文化引领共同打造文创渔村

近一个月来,澳头社区异常忙碌:新店“三笔文化”正式入驻澳头文化大院;“面朝大海·澳头文化艺术季”举行,15位北欧艺术家携作品登陆澳头,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

用文化引领,共同缔造,带动社区文明建设;借助传统文化、创意文化的推动,通过文化“大家”带动“小家”的示范效应,打造澳头文创渔村,澳头建设者很好地践行了基层文化创新的理念。

基层文化创新让家乡变美了,也吸引着海外游子的目光。浓浓的乡情,一头牵引着美丽的澳头,另一头则维系着上万名海内外乡亲。澳头“侨乡联谊会”“文化促进会”“海味创业会”和“公亲会”充分调动了海外华侨、志愿者、乡贤等多元群体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增强了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

澳头社区主任蒋才兴说,这是精神和价值的回归,海外的华侨们,通过“认捐、认建、认管”等形式,同家乡的父老一道,为澳头的美丽蜕变输送着强大的合力,为家乡的美丽变身出谋划策、出钱出力。新近成立的澳头乡贤理事会,成为华侨融入家乡建设的一条坚实纽带。

如今,文创和艺术,正成为澳头的全新标签,高大上文创链条的打造,与接地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齐头并进,共同形成了澳头基层文化建设的独特面貌。

“文化在这里实现了创新和发展,文明在这里达到了协调与共享,文物在这里实现了保护和利用。”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再勇评价说。

厦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澳头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还把居民的文化需求、艺术家创作和文创产品生产与文化旅游等环节链接成一个产业链条,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了平台。

乡愁逐渐聚集,人气慢慢提升,变化了的澳头吸引着越来越多客商和艺术家,也让曾经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又回来了。仅仅是澳头的海鲜餐厅,就从原先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数十家。

曾东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注重利用翔安本土文化资源,加强基层文化供给设施建设,推动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培育文化新产业,用传统文化滋养文明新风尚,演绎翔安跨越发展中一个个美丽乡村故事。

西岸话廊>>>

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因子”

刚刚过去的澳头文化艺术季,丹麦、瑞典的艺术家穿梭于闽南古厝之间,于红砖绿瓦掩映中完成现代艺术创作;在不远处的三笔文化馆,以苏遥、蔡江南、梁金城为代表的一批本土艺术家,也埋头于美丽厦门的艺术构想之中,形成了颇为独特的中西方文明交融艺术景观。

澳头是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它以文化为抓手,结合历史底蕴,融入现代理念,打造美丽乡村,真正往“一村一品”的方向疾驰发展。

在翔安,注重弘扬基层文化、锐意创新的例证还有很多,新圩镇的“三子”文化(汉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团及孩子竖笛演奏队),早已成为走出福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烫金名片;而翔安莲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江阵”的发祥地之一,如今也正在以创新理念打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前景看好。

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的遗憾,“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不拘泥于统一模式,规避农村模仿城市的痼疾”。整治与保护并重,不破坏传统文化建筑、不破坏传统村落风貌,适度、量力而行配套设施,统筹房前屋后生产生活要素,社区环境全面提升……如今,澳头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创渔村”,而文化的提升也让居民们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这一层面看,翔安澳头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