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健康高雅的高考文化
2016-06-09 06:45:3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自实行科举制度之后,每逢大考,都是国之大事。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至清代废止,在中国持续了1300多年,形成了独特的考举文化。其中有许多感人的励志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能考上好成绩,有好前途,曾不辞艰辛三次迁移住地,可算是购买“学区房”的第一人;西汉农家子弟匡衡,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以凿壁偷光苦读,终成大器,类似其苦读的还有晋代人车胤“囊萤照读”;隋朝人李密为了方便在牛背上读书,经常把书挂在牛角上;宋代范仲淹,二岁丧父,母子孤苦无依,尽管吃不饱穿不暖,每日仅吃两餐,还只能用盐配稀饭充饥,但他坚持苦读,终于考取进士,成为盛名百世的大文豪和杰出的政治家;战国时期苏秦苦学成才“悬梁刺股”的故事,更是至今家喻户晓。 古人读书考举主要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中举之后,便有了前途。金榜题名成为梦寐以求之事。八闽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更是闽人的好传统。据有关专家的说法,福建共出过71名状元、1.3万多名进士。苦读并通过考举成才的故事,福建各地都有。相传,武夷山永乐禅寺僧人,曾用当地的上品岩茶,为赶考路过此地的一名学子治病,那位学子高中状元后,不忘感恩,回来答谢时,将皇帝赐予的红袍披于茶树之上,从此“大红袍”茶叶名扬天下。史载,唐代莆田学子林藻、林蕴,苦读数年后,晋京考举,行至即将出省的浦城县古驿道五显岭(又称折桂岭)歇脚时,兄弟俩相互鼓励,作诗、折桂以明志,祈祷考出好成绩,诗中有“兄弟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的名句。发榜之后,兄弟果然双双中进士,传为佳话。 古时“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正因为考举事关前途命运,历朝历代与考试有关的丑闻亦有不少。重金行贿、夹带经文、请人代考等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是历史文化糟粕的一部分。考举舞弊是重罪之一。清乾隆年间,对雇人代考等作弊者曾作了这样的处罚:先行枷号三个月;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刺上“烟瘴改发”字样。刑罚之重,足以警示。鲁迅先生的爷爷周介孚是进士出身,原本高官厚禄,也是因为孩子考举时,向主考官行贿,被清廷判“斩监候”(相当于死刑缓期执行),其家族因此倾家荡产,走向衰落。 现代高考,是国家培养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考试的目的、内容、方式,以及有关文化已大不同于古时。莘莘学子勤奋学习,立志为父母争光,成才报国。但是现时高考文化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等。还有一些做法,也着实不敢苟同。如外省的一个城市今年动用警车,为接送考生的车队开道,浩浩荡荡,招摇过市。组织者本意是为考生提供服务,但可以肯定,这是违反警车使用规定的,还容易滋生年轻人的特权思想。至于考前烧香问卜等做法,也是不可信、不可取的。更有一种编得押韵但很不靠谱的说法:“考生应试穿衣,第一天上午穿红色(开门红),下午穿绿色(一路绿灯),第二天则穿灰色、黄色(走向辉煌);孩子高考,母亲要穿旗袍(旗开得胜),父亲要穿马褂(马到成功);考生开考前要先吻过试卷(稳过)。”据说,还真有人照此去做。试想,父母为子女高考而去准备马褂、旗袍,浪费钱财不说,这种怪异着装,还不把子女惊吓一跳?结果反而会增加考生压力,影响考场发挥。至于考生录取后,家长大摆宴席庆贺、谢师,更是劳民伤财,对学子身心健康有害无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文明风尚也格格不入。弄得不好还会乐极生悲,可能出“范进中举”这样的笑话。 参加高考者,无论“中举”与否,都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人。作为家长、师长,既要望子成龙,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倡导健康高雅的高考文化,应当成为我们社会共同的责任。 |
相关阅读:
- [ 06-08]2016年福建高考落下帷幕
- [ 06-08]今年福建省普通高考安全平稳结束
- [ 06-08]2016年高考全国Ⅰ英语试卷
- [ 06-08]教育部公布2016年高考网上咨询周时间安排
- [ 06-08]2016年高考顺利结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