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系列报道 ⑥ 中华红色文化的福建版图 “闽东延安”续写华章 闽东苏区纪念碑 柏柱洋的红军井 落户柏柱洋的鸟巢式生态农业 柏柱洋,位于福安市溪柄镇,被誉为“闽东延安”。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群众基础雄厚,自1933年冬起,柏柱洋逐渐成为闽东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心。1934年初春,曾志、詹如柏在这里主持培训土改干部,进行分田试验。6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和连江县委在这里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随后,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正式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 1988年7月25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上任伊始,轻车简从,直奔柏柱洋,在斗面村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他动情地说:“闽东过去是革命老区,为革命做出了很大牺牲。”他嘱咐当地镇村干部,老区革命精神是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让老区人民尽快走上致富路。 东南网6月2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王国萍 通讯员 郭雅明 郑祖辉 丁立凡 文/图) 6月11日,记者沿着柏柱洋新拓宽的“红色旅游公路”行经立峰、榕头、立新、山下、三村、斗面、楼下等村,这些曾经战火纷飞的地方,如今“红”“绿”辉映,一派朝气蓬勃、百业兴旺的新农村景象。 斗面村80后村委会主任林连发,一大早就带着村民修路开山种金橘,规划着红色采摘游;柏柱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里,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刘锟,通过电商卖蔬菜,正在“鸟巢”蔬菜大棚里和工人加班加点采摘水果黄瓜;楼下村投入300多万元修缮清末古民居建筑群,吸引了八方来客…… 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卓越贡献和伟大牺牲的柏柱洋人民正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依照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生态型新镇的思路,重塑产业形态,摸索绿色发展的小康之路。 红旗不倒 精神永存 走进柏柱洋,苏区印迹处处扑面而来。 记者来到位于斗面村村口的闽东苏区纪念馆,登上300多级高台阶,站在纪念碑的高台极目远眺,柏柱洋36村尽收眼底,阅尽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红军独立二团后方办事处、闽东互济会等革命史迹和遍布柏柱洋各村的纪念碑、纪念亭……曾经山高林深路隘的柏柱洋,在烽火连天的特殊年代里,谱写了一段又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1929年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由赣入闽,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烈火,推动全省土地革命深入开展。1931年开始,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先后派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等同志到闽东指导斗争。他们深入柏柱洋农村,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在基层建立共产党组织和工农政权。参加过闽西土地革命的邓子恢、曾志还直接带来中央苏区的经验。 1933年,利用19路军发动“闽变”的有利时期,闽东各地爆发了全区性的工农武装暴动。1934年2月,在柏柱洋召开的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苏区鼎盛时期,下辖9个县和42个苏区,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6月,中共闽东特委成立。自此,柏柱洋成为闽东苏区的“延安”,领导发动农民开展分田斗争,有五六十万农民分得土地。翻身作主的农民,与共产党和苏区政府心相连。1934年8月,寻淮洲、粟裕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出发,转战闽东。在他们的支持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9月在宁德支提寺成立,连同闽东各县独立营、警卫连、赤卫队、红带会等,共有数万人的革命武装。在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长征北上后,闽东苏区成为我党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撑,并有力策应了主力红军长征。 |
相关阅读:
- [ 06-21]红色大田变奏曲:传颂红色故事 保护历史遗迹
- [ 06-14]闽西客家与红色文化遗产实现数字化管理
- [ 06-08]福建实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
- [ 04-11]福建福州市讲红色故事 强党性教育
- [ 04-03]清明节缅怀祭祀也需创新先行
- [ 12-11]赣瑞龙铁路即将通车 “动姐”提前感受红色文化
- [ 12-11]赣瑞龙铁路即将通车 “动姐”提前感受红色文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