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灾近十天,闽清县梅溪镇新民村村民黄诗灵身上的衣服从来没干过。谢婷 摄
在永泰县清凉中学集中安置点,受灾群众每天都能吃到热饭菜。魏桂莲 摄
东南网7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实习生 陈燕 陈睿)7月18日上午,闽清县救灾物资中转站。12岁的黄书豪跟着父亲黄诗灵忙前忙后,他是这里年纪最小的志愿者。
“尼伯特”台风重创闽清,灾后来自各界的爱心物品源源不断到达救灾物资中转站,又通过中转站一批批运往坂东镇等重灾区。因为中转站离梅溪镇较近,负责搬卸物资的主力是梅溪镇民兵排应急队的队员们,还有不少志愿者。他们从早上7点多开始搬,有时要忙到晚上9点。
黄书豪从7月11日开始就跑来帮忙,累得手发颤,父亲撵他走,他不愿意:“爸爸都没走,叔叔们也没走。”他愣是坚持每天和大家守在一起。
在坂东镇塘坂村,来救灾的梅溪镇党员先锋队也没走。这个村,是坂东镇10个重点受灾村之一,也是全县最大的村,却在全镇第一个完成大面积清淤工作。村民们说:“多亏了兄弟镇的帮忙。”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在这里,大家守望相助,没有一个人是孤岛。
兄弟镇火速救援,
做好灾后清理和安置
18日下午,坂东镇塘坂村的主干道上,已经鲜有杂物。村民陈干炎指着返清的河道,用手比画了半米高,说:“前几天,垃圾这么高!钩机够不到的地方,张队长他们就用手掏。”
张孟兴是梅溪镇梅溪社区党支部书记,被群众称为“救水队队长”。当天下午他双手泛白,靠近半米内,就闻到浓浓的漂白粉味。
“一通二清三消毒,下一阶段我们主要工作是防疫和危房拆除。”虽然远不到放松的时候,但比起刚来时见到的满目疮痍,张孟兴已经长舒了一口气。
由于梅溪镇受灾较轻,10日就已完成社区自救。10日晚上,张孟兴接到镇党委书记陈招强的电话:“坂东镇受灾很严重,我们要赶紧去支援!”
张孟兴连夜组织动员两委干部和党员,组成党员先锋队,又向附近的工地租借了铲车和拖拉机,第二天早上7点就出发去支援坂东。
原先只要40分钟的车程,当天走了近4个小时。铲车一边铲除路面障碍物一边行进,到了坂东,已经是中午。
“首先要把路疏通,不然就真的跟外面隔绝了。”张孟兴说,铲车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才打通五六公里的生命线。
12日,张孟兴接到县里部署,梅溪镇对口帮扶塘坂村。明确目标后,一行人清垃圾、抢修路,忙得昏天暗地,终于在13日中午,打通了塘坂村到外界的通道。
兄弟镇的支援给塘坂村民打了镇静剂,慢慢地,不少本地村民也加入到自救中来。
青壮年负责铲泥、搬树,年纪大的则帮忙捡拾河道的垃圾,一天下来,仅塘坂村就要拉出去几百立方米的垃圾。
一方面要开路,另一方面要安置百姓。70岁的老人卢贤梓,在台风中祖屋坍塌,老伴去世。他和另外7户重灾户,被安置在村部里。说起梅溪救援队,他满心感激。按照风俗,丧事要回祖屋办,但屋子里都是淤泥,救援队连夜帮他们清出淤泥,他老伴很快入土为安。另一户人家提出想自己做饭,却没有厨具。张孟兴连夜联系爱心企业,第二天中午,8户人家都领到了液化气灶和一罐液化气。
“没有梅溪镇的火速救援和帮扶,依靠我们本村的力量,不可能这么快做好灾后清理和安置。”塘坂村挂职第一书记刘正舜说。
他们也是受灾户,
却在积极帮助救灾
黄诗灵是梅溪镇新民村人,从7月9日下午开始,就在物资中转站帮忙搬运物资。从7月11日起,他还跟着救援队往塘坂村参与救灾。每天7点左右,他随队在镇政府集合,坐车向塘坂出发。
黄诗灵顾不上儿子,黄书豪也不吭声,要么在中转站帮忙,和大人一起啃干粮,要么跟着爸爸到塘坂村,能帮一点是一点。“我们大力出不上,小力出一点。”黄诗灵说。
很少有人知道,8年前,黄诗灵已经这么做了。黄诗灵的妻子梁红梅是四川南充人。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和妻子抱着4岁的孩子,坐火车先到南充,再坐汽车到受灾严重的绵阳。在绵阳,夫妻二人通过亲戚联系到当地志愿者,参与清扫垃圾、救人等志愿活动。这一帮忙,就是一个多月。
在那次救灾中,他们救起了一个困在废墟中5个多小时的孕妇。孕妇后来生了个女儿,硬要让女儿认他们做干爹干妈。
在村里人眼里,黄诗灵夫妻的“苦和累”不是一点。黄诗灵是孤儿,自小吃百家饭长大,村里照顾他,安置他们一家人住在一个过世五保户的平房里。但因为在半山腰,这间小平房此次也遭了灾,墙壁被冲出裂缝,西北角塌了一半。家里的橄榄树也毁了。
“他们在救灾,但他们自己也是受灾户。他们的安置,村里要想办法。”灾害发生第二天,村主干黄诗如就近联系了一栋村民的空房子,连夜安置黄诗灵一家住下。
房主已经在镇上买了房,听说黄诗灵住进去了,连夜给他们运来了餐桌和风扇,“这种天气,没有风扇熬不下来”。“房主连提都没有提过租金的事,这种困难的时候,大家本能的反应就是能帮就帮。”黄诗如说。
黄诗灵还有很多困难不好意思提,但村里都帮他记着。“下一步,他们家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建房,但因为原先倒塌的房子屋主不是他,所以按政策补助也发不到他手上。这件事我们会逐级上报,希望能争取政策,特事特办。”黄诗如说。
除了志愿者,还有许多不留名的爱心人
张和伟是梅溪镇民兵排的成员,在城关开了一家五谷杂粮店。7月8日,台风预警,他就关了店,进入待命状态。
民兵排送物资,为道路清障,装卸物资,他累了就一屁股坐地上,地板砖上留下一大团水渍。梅溪镇镇长李庭荃也跟他们一起干活,近十天下来,大家说他“黑得脸上都能反光”。
“这种时候,党员和干部就应该冲在最前面。”张和伟说,令他忘不了的是,一个个素不相识的群众带来的关心。
有一天,在装卸物资时,大家的嗓子都哑得说不出话来,一位陌生的中年妇女拖着一板车西瓜走进来冲他们招手:“过来帮忙切,这车西瓜我都买下来了,你们先吃完再干活!”一个群众在县城里开华莱士店,听说他们啃了几天的面包,随即从县城拉来了几百个汉堡,说:“好歹吃上点热食!”
有一个开便利店的老板遭了灾,屋子里除了阁楼上的仓库都被泡了。她把仓库里的纸尿裤、花露水、脸盆等一股脑搬出来,送到中转站,还很不好意思地问:“我把这些东西捐了,灾区需要吗?”
随着路面清淤进入尾声,中转站不时迎来爱心群众。有的人用摩托车载来两袋米,有的人徒步提来几桶油。登记时,大家推来推去,说东西少不好意思,没有人留下姓名。
“百年不遇的天灾把财物冲走了,但把源源不断的善意和爱心凝聚起来了。”张和伟说,不管他接触的是灾区群众还是救灾志愿者,大家都觉得,一点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