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洋村杜嵩岭自然村村口的“军民情”雕塑
中共闽浙赣省委扩党练干会议会址
明洋村“红色纪念园”
曾在明洋工作过的老同志合影
葡萄熟了,游客到明洋村体验采摘。
东南网8月11日讯(本网记者 刘辉 吴柳滔 通讯员 詹国兵 文/图)“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们从南平市区出发,沿盘山公路,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曾经牵系闽浙赣三省的经典“红土地”——延平区南山镇明洋村。站在村口的“凌云亭”里,可以俯瞰中共闽浙赣扩党练干会议会址及环绕它的长廊、池塘、休闲广场,如今,这里建成了村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扩党练干会议会址已被列为福建省老区革命遗址,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会址内的陈列室,收集、展出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省委有关文件、历史图片等。会址正中是一座明洋根据地沙盘。沙盘显示,明洋村连接建瓯、古田,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瞬间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解放战争年代。
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194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和华东局致电闽浙赣省委,指出福建游击战争的主要缺点是群众基础不广,并转达了党中央对解放战争形势与前途的分析,明确指出蒋介石集团败局已定,必须坚持把革命斗争进行到底。
1948年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迁到南古瓯地区东门乡。1月19日,中共闽浙赣省委作出《闽浙赣省委为展开广泛群众性游击战争恢复与建立民主根据地的决议草案》。2月,省委机关从东门乡搬到下明洋自然村,决定建立南古瓯游击根据地。3月,省委机关从下明洋村搬到上洋村。
4月20日至5月1日,省委在明洋村杜嵩岭李家祠堂召开扩党练干会议,形成“五一决议”,即“为坚决发动农民扩党练干决议”。会议讨论了五个议题:党与农民关系、农民与武装的关系、武装与非武装关系、领导工作、干部政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发动农民,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组织农会和抗丁队,打击恶霸地主,开展分粮斗争,在对敌斗争中要求建立扩大各级党的组织,培训党的干部,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准备和建立区、乡政权,进一步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扩大武装斗争规模。
扩党练干决议通过后,省委暂时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兵,主要打击恶霸地主,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5月中旬,南平县委处理了两个恶霸典型,受鼓舞的苦难群众纷纷响应,几十个村成立了贫农团。除恶分粮斗争迅速发展到夏道镇,逼近南平城,贫农团组织连成一片,后来发展到建瓯、古田一带。在南沙尤地区以菖上下场村为中心,建立了9个贫农团组织,参加人数达5000多人。
6月初,南平县委在芹山村召开各村贫农团负责人和积极分子会,省委书记曾镜冰在会上说:“没有开展除恶分粮斗争,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百村贫农团。”会议期间还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入党,为以后革命斗争培养了骨干力量。
此后,南古瓯地区群众性游击战争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配合省委武装部队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总结了开展群众斗争的成功经验,8月20日,省委在南平发出“关于南古瓯以外地区群众斗争”的指示。扩党练干会议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夺取游击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好红色和绿色资源
1日,明洋村田头,村民董水宝正在采摘反季节蔬菜。“现在我们村依靠合作社种菜,价格有保障,销路不用愁,只管种好菜就行。”他说。
“合作社现已带动本村和周边村种植反季节蔬菜1200多亩,注册了‘明洋’商标,打造特色品牌,入社的农户已达150户,很多是外地打工回来的。”村支书董火木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希望,也看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活力。”
上世纪90年代,明洋村农民曾利用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条件大面积种植蔬菜。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农户分散,个体经营规模小,蔬菜种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消沉了。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召集党员、群众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成立了南平市明洋菌菜花专业合作社,围绕市场种植反季节蔬菜。
去年,省人社厅下派驻村干部邓光裕来到了明洋村,他把当地独特的红色和绿色资源结合起来,带领村里建起了“红色纪念园”,发展农业和旅游产业。邓光裕和村干部们先后申请到各种援建经费156.6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筑巢引凤吸引游客。
明洋村地处高山,气候舒适,适合特色生态种植、养殖。村里已经有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水果等。在明洋村周围,有交通地下航线终点站吉溪村、中共福建省委1946年党代会旧址洋后镇大禄村、革命老区建瓯市迪口镇西坑村等红色资源。在旅游专家的指导下,明洋村制定了详细的红色及生态旅游规划。
近年来,明洋村年人均纯收入保持每年1000元的速度增长,去年达到了9932元。“现在,村党支部正在深入学习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明洋村走的群众路线经验,研究革命先辈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带领群众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带领群众奔小康。”董火木说。
记者手记>>>
红色传承 党群同心
时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曾镜冰非常注重群众工作,一边领导机关党员、干部和游击队指战员进行整风学习,一边亲自做群众工作。在上明洋村,他经常下到田间与群众一起劳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他还组织贫农团诉苦会,以提高干部群众的阶级觉悟。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曾镜冰等一批革命先辈与老区群众唇齿相依、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手足之情,形成了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结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带领老区人民为福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平年代,明洋村党建引领,带领村民抱团闯荡市场,坚持群众路线,给偏远老区寻找脱贫致富路。
在各个历史时期,明洋村总是在党的带领下走在时代前列,敢想敢干。改革开放后,明洋村不断探寻脱贫致富路。2007年8月,明洋村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明洋菌菜花专业合作社”。
老区要发展,农民要脱贫奔小康,关键在产业。新时期,明洋村立足村情,决定把种植业作为本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提出“山上管好毛竹、田里种好蔬菜、闲置场所种好食用菌”的发展思路,成立了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驻村干部带来了新理念,发挥生态优势,把党和政府给予老区的政策用好用活,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让更多村民参与到家门口的创业中。
红色传承,党群同心。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红色印记早已镌刻在明洋人的心中,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奋发作为,续写明洋村的发展新篇。
红色名片>>>
扩党练干会议
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明洋村是我省著名的革命老区村,1948年初,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迁至明洋,并成立了南古瓯县委,明洋成为省委领导南古瓯地区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1948年4月20日至5月1日,闽浙赣省委在这里召开了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分析了革命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讨论了党与农民的关系、农民与武装的关系、武装与非武装的关系、领导工作、干部政策等5个问题,从理论高度加深了对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会议通过了《中共闽浙赣省委为坚决发动农民扩党练干的决议》,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提出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夺取游击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讲述·心声>>>
明洋村党支部书记董火木:我父亲董仁樟当年在明洋村参加了革命,他总是跟我们五兄弟说起那一代明洋人是怎么和敌人做斗争的。1948年初,闽浙赣省委迁到我们明洋村,当时村民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为了给省委筹粮筹资,村民们顾不上自己,都把家里仅有的粮食贡献出来,自己吃地瓜。因替省委传送信息、护送领导,明洋村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村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整个下明洋自然村被烧毁。即使是这样,父亲那一代明洋人仍然不屈不挠地保卫省委。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
我当上村支书以后,父亲时常提醒我,不能忘记老区传承下来的革命精神,要保持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多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我谨记父亲的教诲,现在村里在建设美丽乡村,我们的理念是延续革命年代无私奉献的美德,把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省人社厅下派明洋村驻村干部邓光裕:明洋村为老区基点村,扩党练干会议会址是福建省老区革命遗址、南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延平区学校德育基地。我们南山镇和隔壁的建瓯市迪口镇拥有深厚的革命历史积淀,可以借助这些优良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把明洋村的各项事业带动起来。如今,明洋村民已在4个自然村各成立了一家农家乐,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我希望明洋村沿着这条路继续发展下去。
红色印记>>>
闽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1926年7月,葛越溪、潘作民、杨峻德等根据中央“凡有党员3人以上的均得成立一支部”的规定,在建瓯城关大甲巷7号“吉阳货栈”,正式成立了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隶属于福州地委,揭开了闽北地方党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崇(安)浦(城)暴动
1928年9月28日,上梅农民首先举行暴动。几天内暴动区域由崇安扩展到浦城边境。1929年1月底,上梅再次爆发农民暴动,在反“清乡”斗争中,暴动武装逐步建立了以崇安的上梅、吴地和崇浦交界的黄龙岩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