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福建:政协助力,造福工程带来新生活

2016-10-12 11:10:3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0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芳)造福工程已经实施22年,如何在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合理有效地解决“稳得住”,即搬迁户后续的增收致富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对此,省政协组织多路人马,赴宁德、龙岩、南平、莆田、三明等地考察调研,到浙江等省学习取经,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负责人及搬迁户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围绕“稳得住”献计出力。

稳得住,先要搬得好

搬迁难,难在每个搬迁户心里都有一杆秤。有的觉得温饱已无忧,不愿搬;有的受经济条件所限,搬不出;有的因搬迁用地、组织实施等原因,搬不了;有的搬了,但因致富困难,“农忙在新家、农闲跑老家”,影响了“后来者”搬迁的信心。

如何搬得顺、迁得稳?民建福建省委调研发现,长汀的做法值得推广。该县变零星搬迁为整村搬迁,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改变生存方式,变分散安置为集中安置,突出规模化、集中化、产业化。将搬迁户集中安置到工业园区、集镇、城镇周边,与本县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有效解决了搬迁户的生活出路和发展问题。同时,原居住地的耕地转租或流转,又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

据统计,长汀县1994年启动造福工程搬迁,到2015年,各级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4亿元,共实施造福工程搬迁9300户39086人,整村搬迁117个自然村、5个建制村,建造了17个省级造福工程示范点和25个市级造福工程示范点。

农工党福建省委和省政协社法委在调研中看到,莆田市的做法另有特点。“十二五”期间,该市造福工程通过政府补助、金融放贷、村民自筹、社会帮扶等渠道共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3.5亿元,完成造福搬迁5.6万人,建设各类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100多个,有效改善了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搬出了,还要立得住

民建福建省委和省政协社法委调研认为,搬出后就业致富难是制约造福工程扎实推进、影响村民新生活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

一方面,政策未落地,推进造福工程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撑。比如,为促进精准扶贫中搬迁户的后续产业发展,长汀县有关部门曾下发通知,明确规定长汀职业中专、县劳动保障技能培训学校和劳务派遣机构作为县级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要免费安排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接受养殖、种植、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培育、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技能培训。但在实践中,效果不明显。

“有技能就能就业,希望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技能培训。”在今年关于加大造福工程搬迁脱贫力度的省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会上,周宁县咸村镇樟岗村党支部书记黄敦国呼吁。

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帮扶水平有待提升。省政协社法委提出,政府对搬迁户如何更好地就地就近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等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没能充分做好相应的创业增收配套规划。目前大多数搬迁户还只能到附近的小型农场、建筑工地、茶园果园等场所打零工,无法从事常态化、相对固定的劳务用工。对于部分希望从事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的农户而言,放贷政策不够灵活、贷款手续繁琐、抵押门槛高等问题成为拦路虎。

部分地区产业发展比较雷同,也让民建福建省委会担忧。民建福建省委调研处副处长黄畊晗表示:“没有更好地突显地方特色,未能更好地呈现产业特色,过于同质化的产业发展可能为日后的增收致富埋下隐患。”

能致富,才是新生活

委员调研发现,许多安置农户难以适应从传统农场到现代化生产场景的转变,“尤其是安置农户中的中年群体,因缺乏专业技能难以就业,又有照顾家庭责任,使他们感到很焦虑”。

对此,省政协常委、民建福建省委专职副主委郭学军提出,要抓紧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职业教育培训工程。

在技能培训方面,要根据安置农户中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落实。比如,将适合条件的青壮年全部纳入免费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创业就业技能;引导和选送安置农户中未升入高中或大学的新生劳动力进入涉农大中专院校、中职学校,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

省政协社法委则建议引导村民盘活资源,鼓励引导搬迁户将原有的田地、林地、园地等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实行统一经营,把搬迁工程与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支持安置区配套物业管理、建设光伏发电装备等,拓宽搬迁户就业和创业渠道,增加搬迁户经济收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