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经济 > 正文

莆田鞋业转型需重塑价值链

2016-11-05 08:14:3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1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卞军凯) 近日,记者在莆田参加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论坛。这场主题为“跨界新生”的2016莆田鞋业转型高峰论坛,直到主持人宣布结束,台下仍坐得满满当当。不愿离去的听众多为莆田制鞋产业的从业者,他们的表现,折射了整个莆田制鞋产业对转型发展的迫切期待。

对莆田鞋业转型寄予厚望的,还有地方政府。当前,莆田制鞋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规模以上企业270家,纳税千万元以上的鞋企有43家,带动就业岗位数以十万计。但是,产业数据却令人忧虑:去年1-9月,规上企业鞋产量同比增长15.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到了今年1-9月,这两项增幅数据分别下降到5.8%和5.6%,已低于莆田整体经济增长速度。

这种现状与莆田制鞋产业长期存在的代工依赖息息相关。在为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国际大牌代工的过程中,大多数莆田鞋企曾活得很滋润,缺乏转型的内生动力,结果错失像安踏、特步、361度那样的品牌转型机会。部分莆田鞋企后来也想沿着这条路径转型,但因错过电视广告的红利期,付出高昂代价,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近几年,电商风起云涌、网络自主品牌崭露头角,这批企业又因人才匮乏等原因,总跟不上脚步,至今仍守着“接订单代工”的饭碗。

由于人力成本较低的内地以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竞争,莆田鞋业饭碗里能接到的粮食已越来越少。重压之下,一些鞋企开始寻求转型,有的引进精益生产模式,降低成本抢订单;有的从OEM转向ODM,靠研发概念增加附加值;有的新上高端鞋生产线,提升单项产品利润率……然而,梳理这些转型举措后可以发现,围绕的中心仍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多接订单,并没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既容易被抄袭和模仿,也无法应对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仅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药方,跳不出传统思维。

记者认为,着眼于未来的莆田鞋业转型,要有重塑价值链条的新思维。首先必须打破“微笑曲线”理论对思想的束缚。该理论认为,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的附加值远大于生产制造,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在规模化生产时代,该理论有其合理性。然而,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年轻群体个性化消费、中产群体高端化消费需求的兴起,生产制造的价值重新凸显,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能直联消费者、个性化生产、高品质保证的新型工厂有望重新占领价值高地。例如,青岛红领集团的成功转型突围,已在传统的鞋服产业中树立依靠互联网打破“微笑曲线”的标杆。以高质量著称却长期受困于低利润率代工的莆田好鞋,也有这样的实力。

重塑价值链,不能再依靠制鞋行业的单打独斗,须探寻跨界合作与融合。传统思维认为,鞋子就是为了穿而制造,创新举措和灵感多出现在增加款式花样和提升舒适程度上,而且推崇以规模化生产获得效益。然而,当前,能记录步数的运动功能鞋、老人儿童防丢鞋甚至脚感游戏体验鞋等跨界产品层出不穷,鞋子的功能已远不止于穿在脚上走路,而是成为各种智能技术的搭载平台,以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华丽转身重新实现价值定位。对只会生产鞋的莆田制鞋企业而言,须与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行业深度合作,才能完成这种转身。

令人欣喜的是,莆田制鞋行业正在迈出向外借智、跨界借力的关键一步。近日,莆田市鞋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双驰公司以及红领集团、蓝源资本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始重塑价值链和跨界融合的探索。不过,以双驰为代表、有实力谋求转型的规模以上企业,在莆田整个制鞋产业中仅占“270∶4000”的份额。大量的小规模制鞋企业仍处于订单少、人才缺、融资难、成本高的泥潭之中。与其残喘经营,不如实施兼并重组,打造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鞋业集团。这需要金融资本力量的介入,希望龙头企业有胸怀、有实力吸引金融资本的进驻,站在打造制鞋产业链、产业互联网和金融资本融合的高度上,为莆田制鞋产业找到转型新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