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志愿服务的“福清样本”:薛建波团队“日行一善”

2016-12-08 09:58:2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志愿服务的“福清样本”

  福清市医疗义诊小分队到海口镇为贫困户义诊。

  薛建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赴福清市一都镇慰问孤寡、残障老人。

东南网12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谢婷 段金柱 通讯员 陈苗 毛晨熙 林宇熙 文/图)

核心提示:

一个人做一天好事、做一周好事不难,但每天都坚持做就不易了。在福清市,就有这样一个团队,一年365天,“日行一善”,风雨无阻。这就是薛建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

在薛建波团队的感召带动下,福清城乡大地涌现出多个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社会爱心团体,包括爱心妈妈帮帮团、“新福清人”安居乐业志愿服务队、助学助残志愿者协会……近年来,福清市志愿服务走向常态化,全市成立志愿服务队169支,注册志愿者22315人,逐步形成了民间慈善遍地开花、专业志愿服务生根发芽、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志愿服务网络。

这些爱心团体和志愿服务,以风雨无阻的坚韧精神、极具公信力的运作机制,温暖了一个个弱势群体,温暖了侨乡。

一个品牌:薛建波团队“日行一善”

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去市场挑最好的菜肉,6点开始准备酒席,中午12点左右收工。这是福清市龙田镇乡村厨师薛建波一天的本职工作。

下午,志愿者薛建波“上线”。14时多出门,到贫困户家走访。17时许,回到家里,整理自己的走访视频和笔记。晚饭后,登记一天的捐赠明细,一笔不漏,当天发布,一直忙到深夜23时许。

从20岁开始,薛建波将这样的生活轨迹坚持了18年。

16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让“小善”的理念在他心里发芽。那时他在乡间,以卖烧饼为生。有一天收摊后,他在垃圾堆边遇到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流浪汉。薛建波用一块热腾腾的烧饼,救了流浪汉的命。“那时我就想,慈善不一定是捐大钱,只要能帮人,送一个烧饼也是善行。”

20岁,他开始当乡村厨师,挣钱了,也带徒弟了。他开始利用走村入户的便利,每到一处就探访、帮助当地最需要受助的家庭。“有时早上才拿到工资,没焐热就给了贫困户。”

最开始,连徒弟们都不看好:“师傅你这样很傻,给一次两次钱,能解决什么问题?”然而,水滴石穿,行胜于言。在薛建波的持续帮助下,有人因为得到“救命钱”,从濒死中被拉回;有人在天灾后坚强站起,建起新屋。

“日行一善”,风雨无阻,薛建波坚持了下来。徒弟们感动了加入进来,亲友们加入进来,原先“看热闹”的、听说了薛建波事迹的人也纷纷加入进来……2009年,薛建波正式建立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常驻志愿者已达1300多人。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仅2015年,就募集到300多万元善款,帮扶了700多个困难家庭。

薛建波团队建立了一个“日行一善”微信群,每天发布受助者信息和志愿活动安排。不管人数多少,“日行一善”的脚步不停息,以12月的几日为例:1日,赴江镜镇玉仑村走访慰问施老人;2日,赴江镜镇玉桂村走访慰问郭老人;3日,赴三山镇泽岐村走访慰问薛家;4日,赴沙埔镇四宝村走访慰问陈家;5日,赴海口镇岑兜村走访慰问林家……

一种效应:志愿服务补位政府工作

薛建波“日行一善”,成为一种品牌、一种感召,犹如星星之火,掀起爱心燎原。

何坤华就是被感召而来的。他常年在云南昆明做仓储生意,偶然回到家乡听说了薛建波的事迹,毅然决定加入进来。“如果在云南,我就捐钱给团队,回到福清,除了继续捐钱,我还坚持参加走访帮助困难户等活动。”今年11月5日从云南返乡至今,一个多月时间,薛建波团队“日行一善”活动,何坤华每天都去参加,一场不落。

据不完全统计,何坤华在助学、助困、助老、助残等项目捐款已达150万余元。这几年,他共资助了15名困难大学生,帮他们圆了大学梦,但很多受助的学子还不知道这位“爱心叔叔”长什么样。

受到感召的不仅是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个团队。爱心妈妈帮帮团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福清已成为一个响亮品牌。

福清是著名侨乡,敢闯敢拼的福清哥在世界各地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也伴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3万多名孩子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失足现象、营养健康等较为突出。

2013年,在三山镇坑边村,当地妇代会主任翁淡英牵头建起了爱心妈妈帮帮团,组织村里的干部、妇女,针对特殊家庭孩子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的问题,一对一帮扶。

坑边村有个孩子叫小安,8岁了还没上小学,翁淡英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了坑边小学校长说明情况,让小安免费上了学。看到小安家又脏又乱,爱心妈妈们帮小安一家整理卫生,给他们姐弟换上新衣,为他们找回了久违的笑容。

这些爱心妈妈们为孩子们找活动场所,辅导作业,做饭,洗衣,还经常把孩子们聚在一起开展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缘此,村里特殊家庭孩子“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爱心妈妈帮帮团如今已有40多人,成员包括村干部、教师、理发师、家庭妇女等。她们还为特殊儿童募集资金近2万元,帮扶困难儿童20多人。

像爱心妈妈帮帮团这样的团队,在福清还有很多,包括卫计义诊、文化文艺、司法普法等领域的多支志愿服务队。“这些爱心团队集聚起民间力量,发挥了‘触角’作用,对党委政府工作进行有益补充,共同把服务群众特别是困难、弱势群体的工作做好。”福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文明办主任陈秋华说。

一种机制:透明公正运作保障公信力

“12月4日,捐款明细:薛建波夫妇278.83元,林文雄120元,郭进辉夫妇100元,陈秀芳20元,孙莲花5元……共计3000元。帮助沙埔镇四宝村先天性心脏病小儿陈林,收款人:陈林母亲;见证人:毛延雄,电话:182********。”

像这样细致的捐款明细、帮扶动向,薛建波团队每天都会在两个微信群里公布,一个是团队微信群,一个是福清市慈善总会微信群。可以想见工作量之大。“我们是爱心传递人,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如果没有公信力,就不要也不能做这样的爱心传递人。”薛建波说。

薛建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后,捐款账户挂靠在福清市慈善总会,接受监管。每天,团队的每一笔捐款以及去向都有专人登记,一式四份,由福清市民政局、文明办、慈善总会以及团队各存一份,存档备查。微信兴起后,他们又坚持每天在微信群同步公布。

“做慈善,最怕不透明。一旦信任崩塌,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将是巨大的。”福清市慈善总会会长俞兆坤说,志愿服务的发展,一定要建立透明的机制。

除了高效透明,互联网还解决了以往志愿服务的几大瓶颈,如:志愿组织、志愿者、服务对象三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对此,福清市依托“志愿云”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志愿服务组织可在上面发布招募信息,志愿者可以“对号入座”,需要志愿服务的市民也可发布求助信息。此外,志愿者完成志愿活动后,系统会将其计入日常积分,有助于引导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防止“一阵风”“一窝蜂”。志愿者找不到服务项目,服务项目找不到志愿者的情况大大改善。

截至目前,福清市“志愿云”系统实名登记1519人、60支队伍,共发布60个项目。“这个系统我们还在探索运作中,希望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之后,让它成为提升福清志愿服务的助推器。”陈秋华说。

“样本”是如何打造的

东南网12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谢婷 段金柱)在今年的数次台风中,薛建波志愿团队都在第一时间出动,帮助扶正树木、清理城市环境。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不过,福清街头却没有出现红马甲“刷屏”的现象,志愿者们和平时一样,有条不紊地走家入户,开展常态化的工作。

这种“淡定”,是志愿服务常态化的体现。在福清,既有曹德旺这样闻名海内外的大慈善家,也有薛建波学雷锋团队、爱心妈妈帮帮团等众多的“小善”团体。他们持之以恒“日行一善”,打造了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的“福清样本”。这种样本是如何打造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首先,需要对平凡善心的坚持。他们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烧饼、一元钱,到了需要的人手里,也能发挥大作用。志愿服务最怕“三月来,四月走”,一阵风地走形式。扶贫助困需要走访、发现问题,核实、解决问题,追踪回访,每个环节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像薛建波团队,坚持18年来每天走村入户、每天捐献爱心,用脚走出受助者、捐献者、追随者的信任。

其次,志愿服务仅靠爱心远远不够,还需要“投民所需”,有效地解民之困。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专业化的知识技能相匹配。在福清,政府一方面推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公务员、医生、教师等参与到公益队伍来,有效填补政府主导下的各类社会救助的漏洞与不足;另一方面对志愿者进行精准培训,在志愿者数目庞大的情况下,用互联网实现志愿服务的有效培训、管理,无疑是提升其专业水平的有效路径。

其三,以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保障公信力。慈善的天敌是不透明,公益事业如果不坚持透明公开的机制,很容易透支民众的善心、善念,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近日,“罗尔微信筹款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和反思,即是如此。而在福清,一方面坚持政府监督指导公益服务,另一方面激发志愿者团队的内生动力,借助互联网+等方式实现志愿服务的高效、公开,这些理念和做法,正是让爱心长久的法宝。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