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祖说,真不舍得曾守福(右)走。 为了保障茶叶品质,下党乡要求,所有加入村合作社给茶厂提供茶叶的农户不能私自给茶叶打药、施肥,全部用村里统一购置并免费发放的有机肥。 “我们不想等靠要,我们希望通过自己劳动,提供优质生态农产品获得支持,获得尊严。”曾守福介绍,他多次拜访福建籍企业家,向他们倡导这种“消费扶贫”的概念,得到了很多企业家的欢迎。 不仅如此,曾守富从《人民日报》一篇有关习总书记的报道中获得灵感,注册了下党村自己的茶叶品牌“下乡的味道”。 “一亩茶田大概能产600斤茶青,100斤茶叶,对于企业家来说,200元一斤的茶叶并不贵,而且喝得放心;对村里来说,通过创办茶厂增加了村收入;同时,通过合作社或者入股形式加入茶厂的老百姓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一举三得。”如今,村支书王明祖对这个派驻的第一书记佩服得“心服口服”。 王明祖介绍,村财政有钱了,去年给村里1341人每人补贴了100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花了十二万购买了板栗苗免费发给村民种植,再过两年,村里170多亩板栗山就会挂果,农民又能增加收入。 在这背后,对曾守福来说,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经历了多么艰辛的过程。 第一次来村里,为了摸清村里情况,曾守福3个月没有回家。晚上想看电视,只有两个台,无奈,只能独自坐在操场,冥思苦想出路。有过心酸,有过欢笑,甚至在他身上上演了“农夫与蛇”的故事,只不过,他这个城里来的书记成了成语故事里的那个“农夫”。 “只要行得正,就能走得远,绝大多数老百姓眼睛都是雪亮的。”对自己的驻村经历,曾守福没有后悔过。 总结自己的驻村扶贫经验,曾守福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下党村,所有的创新都让村两委成员或者党员带头做,一旦村民看到好处,自然会响应。农家乐如此,民宿如此,茶园如此……” 从上世纪80年人均收入不到200元到现在的11000元,下党村用了30多年。这些年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脱贫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