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人大代表们就切实用好用足多区叠加政策,破解发展难题展开讨论。本报记者 游庆辉 摄
20日,政协委员们就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展开讨论。本报记者 林熙 摄
东南网1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谢婷)东南一隅,海峡西岸,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近年来,福建的开放发展,与海丝核心区的定位的联系愈发紧密。
加快海丝核心区建设,成为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紧抓海丝核心区的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的力度,加快闽企“走出去”的步伐,让福建与世界全方位联通,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切期盼。
互联互通促发展
要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互联互通至关重要。
代表委员们认为,我省的开放水平依然受到基础设施的制约,在海丝核心区建设中,我省要提高沿海港口、枢纽机场的集疏运效率,不断完善与东盟国家市场对接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商务、金融、财政、海关、国检、税务等部门联动的外贸发展促进体系,提升出口退税、口岸通关等方面的服务水平。
省人大代表、福州海关副关长何小平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单一窗口’二期建设,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口岸监管部门大有可为。
去年,福州关区通关无纸化率达97.6%以上;该关还在全国首创整车进口一体化快速通关模式,开展汽车平行进口、保税仓储业务。“下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时效,压缩货物通关时间的三分之一,打造海丝物流枢纽;同时,扶持跨境电商、‘保税+’等新兴业态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民进福建省委提交的一份提案建议,要推进信息通道建设和口岸通关协作,支持发展跨省区“陆地港”“飞地港”,与海丝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港口建立紧密型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推动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互联互通,人文联通是关键。作为侨务大省,福建打好“侨”牌至关重要。
省人大代表,晋江市磁灶镇大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金程认为,我省要积极在全球闽商及闽商区域性商会之间搭建联络乡谊的平台。同时,聚焦“一带一路”和闽商投资热点,推介招商政策和投资环境,建立重大推介项目库,通过异地商会组织开展“点对点”重点推介、项目实地考察。
省政协委员、泉州市东星集团董事长蔡金星建议,要将海外华人华侨的资源转化为企业“外联内引”的孵化器。在海外设立不同行业的境外产业联盟机构,为省内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同时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华侨华人回乡投资兴业。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福建省委副主委徐平东还建议,要创新华侨华人工作机制,做好侨胞侨属服务工作,深化与新生代的联谊联络。
护航闽企“走出去”
去年,我省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1822.9亿元,新增对外投资同比增长61.6%,而海丝沿线国家正成为福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打造‘一带一路’茶乡通道,为安溪茶产业新一轮开放发展绘制了路线图。”省人大代表、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表示,一方面,要支持茶企到东南亚地区开设营销中心或直营店;另一方面,要继续参与“闽茶海丝行”、东盟—中国商品展等知名展会,开展文化交流互访活动,拓展茶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福建传统产业一方面要加快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企业通过海丝机遇加快产能转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不少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工业发展都相对落后。”省人大代表、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良光表示,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在通关、退税等方面提供便利,鼓励企业“走出去”消化产能、优化布局;要通过签署政府合作备忘录,加快拓展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市场和销售基地。
省政协委员、福州市副市长严可仕建议,要以国际产能合作为重点,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跨国兼并重组,共建国际产业合作园区等方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增强跨国经营能力,进一步将产能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新优势。
不过,“走出去”并不等于盲目投资。当前,对外投资中,局部行业、局部地区风险高企,国际投资规则博弈日益激烈。
省政协委员、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小慰建议,要整合境内外法律专家资源,建立由我省和华侨华人法律专家学者组成的涉外法律智库,共同开展海丝核心区战略法律问题研究,助力化解企业“走出去”遇到的法律风险。此外,要创新纠纷解决机制,以“调”“判”结合的方式,逐步构建起具有涉外民商事案件特点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