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福建日报两会特刊:发展成果惠民生(就业篇)

2017-01-21 08:37:4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泉州的加工业升级,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新一代产业工人。(资料图片)

南安向阳乡,64岁的姚金同在回乡大学生姚春侨的带领下将自家的地瓜干通过电商卖到山外。(资料图片)

智能化设备的运用为高级技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图为南安闽发铝业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机器人焊接设备。(资料图片)

近年,台湾学子也有了到大陆实践工作的机会。义守大学的陈宏儒在实习公司使用3D打印机打印设计模型。(资料图片)

晋江的一家电商企业员工正在紧张工作。电商销售及售后正成为年轻人就业的一大选择。(资料图片)

编者按:

回首2016,留给我们许多温暖的记忆。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亮眼的民生数据,彰显了“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大力推进民生事业,为百姓创造幸福生活所做的努力。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2016年,我省积极完善就业政策,并落到实处,统筹推进各类群体的就业等。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7万人,形势喜人。

人人有工作,人人才能有饭吃。我们欣喜地看到,刚刚过去的一年,我省抓经济与就业联动,拓展就业渠道。企业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带动就业。有的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新岗位,也找到了自己最需要的人才;有的在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上加力度、提质量,如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打造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还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在城市,更多的“创客”正脱颖而出,在农村,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正在召开的省两会,就业问题依然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民生热点。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我省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加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帮扶力度等,促进就业创业。

如何让更多人找到工作?2017,我们有更多的期待。

前方日志:

破解就业供需矛盾

东南网1月21日讯(福建日报驻福州记者 段金柱)据媒体报道,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今年预计同比增长30万人。加上社会上需要就业的,青年就业群体大约有1500万人左右。可见,就业形势复杂、任务艰巨。

然而,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听到许多企业感慨:“招人”容易,“找人”不易。这或许是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不对称的“围城”现象——招来的不是想要的,想去的不是自己中意的或不是企业想要的。这种就业中的供需矛盾,相较于对技术能力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兴产业企业对此有更深的体会,因为,他们想要的人才,在技术操作、管理流程等方面要求相对更高。

如何破解这种“围城”困境?我省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新大陆集团的一番探索,可资借鉴。

依靠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等核心技术,新大陆已成为我国物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新大陆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保持领先优势,必须构建起两个链条:一个是在国内外市场都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链(技术链),一个是能源源不断输出的人才供应链。

这个“人才”不仅指高端科研人员,也指在一线从事研发、生产的科技人员。然而,他们也遭遇了招不到“合适的人”的困惑:从学校招的毕业生,起点低,需要花时间、精力培训;从社会上招有经验的人员,但起点高,且一些人常把这里当作“驿站”,说不定今后就跳槽走了。

福州高校资源丰富,何不加以利用,优势互补?正是基于“创新人才需要依靠梯队培养”的考虑,2011年11月,新大陆与福州大学共同成立了国内首个物联网学院——福大物联网学院,开创了中国物联网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有别于很多企业只是提供资金支持的校企共建模式不同,新大陆全方位介入教学、培养过程,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学大纲的编撰、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训、实习实践等,让“教育”与“用人”实现无缝对接。“物联网是一门新兴学科,企业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来设置课程,让专业学习更接地气。而学生掌握了实践经验,也更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者共赢。”福州大学物联网学院负责人说。

据介绍,6年来已有不少学子顺利进入新大陆工作。这类员工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步入正轨快,价值观也与企业“同频共振”。“这些员工相对稳定,无形中为我们节省了人才培养成本。”新大陆有关负责人说。

新大陆的探索为突破人才供需不对称的“围城”困境,提供了有益借鉴。特别是对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等新兴产业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当然,新大陆模式不是唯一的选择,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探索。但无论怎么探索,核心基点不变: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典型报道

晋江:新业态催生新岗位

留日农业博士吴超峰回到晋江创业,将日本新式农业栽培技术转化为可推广的商业模式。(资料图片)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分拣派送的人员需求持续增加。“双十一”期间,晋江物流园里的工作人员深夜加班配送。(资料图片)

1月16日,蕃秀玫瑰园为永泰丹云乡21户精准扶贫对象配备了“智富宝”手机。通过“智富宝”平台,农户可查询农业服务、农产品行情,推销农产品。本报记者 段金柱 摄

东南网1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通讯员 姚煜娟 林锦鑫)临近春节,陆仙同格外忙碌。虽然没有“双十一”“双十二”的走单量那么大,可适逢年货节高峰期,作为百世快递安海分公司负责人,他和同事们晚上几乎是通宵加班。

16日,记者见到陆仙同时,他说:“这些天忙到胡子都顾不上刮。”百世快递在晋江有5个分公司,安海镇设立了9个服务网点。在庵前收发点,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收发派送当天的快件。从1月8日开始,网点派单量增加了50%,每天达5000多票,收件2万多件,高强度的劳作要持续到1月20日放假。

36岁的陆仙同是宁德屏南人,2004年来到晋江从事快递业,2010年进入百世汇通,一直做到分公司负责人。其间,他经历了快递业的爆发式发展。10年前,他骑着摩托车每天跑一两百公里,每天接二三十单就已经是不错的业绩,而如今百世快递在晋江的5个分公司,员工超过500人。陆仙同感慨自己经历了快递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如今他5岁的女儿在安海上幼儿园,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成为他们温暖的小家。

像陆仙同一样,在晋江从事快递服务的人员数以万计。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制造业大市的晋江近年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布局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致力于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雄厚的产业基础,伴随电商的迅猛发展,晋江将现代物流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

2015年以来,晋江市先后出台《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四项措施》《促进物流业发展行动方案》等多项文件。晋江鼓励全国性品牌物流企业在晋江设立省级总部或区域总部法人企业,对此类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晋江对企业投资超过500万元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给予投资额20%的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现实的市场需求加上有一系列扶持政策,大量的物流企业汇聚晋江这片创业热土,形成聚巢效应。目前,全市物流运输企业有80多家,仅运营车辆就超过2万辆。

全省首个县域快递业扶持政策,2016年4月在晋江出台。这份《晋江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快递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快递人才培训力度,把快递行业人才培训列入本市职业培训资金直补对象,鼓励快递企业组织职工参加规定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人社部门核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给予快递企业培训经费补贴。

目前,晋江市有8家全国性快递品牌省级分拨中心,26家法人快递企业,200多个快递网点。2016年,快递业务量累计1.73亿件,占泉州的三分之一、全省的近七分之一,拉动服务网络零售近200亿元。

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派送、运输、分拣、客服、后勤等岗位,带来大量的用工需求。由于岗位众多、收入较高,与物流、电商等相关的服务业,日益成为劳动力就业的热门行业。晋江市也在不断改善就业环境,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让更多的就业人员选择晋江、留恋晋江。数据显示,2016年,晋江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1020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0.31%。

百姓故事

丘思沛的生姜产业梦

东南网1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唐亚新 通讯员 陈天长)“如果只卖生姜,一年销量也很大,但我不甘心,我要打出农业品牌。”年终岁首,长汀县姜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丘思沛喜事连连。

去年,“姜君”生姜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公司新开发的姜酒、果香姜茶也受到市场青睐。丘思沛兴奋地告诉记者,春节过后,位于县里腾飞开发区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姜君新厂也将投产。

姜君公司是长汀县第一个将姜糖产业化的电商企业。2010年,从外地打工返乡的丘思沛,回乡种植小黄姜。2年后,丘思沛租了50亩地小规模种植小黄姜,当年销售额便达300多万元。之后,他又继续扩大规模,同时开发出姜片、姜粉等产品,打造“姜君”品牌。

如今,丘思沛已开发出了姜素、红糖姜茶和生姜茶等30多种姜茶系列产品,并充分运用“互联网+品牌农业”思维,进行产业化经营。“目前,‘姜君’品牌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在淘宝、天猫、京东等众多电商平台上销售。”丘思沛说,参加淘宝聚划算创下了3天成交3万多笔共14万公斤270万元的销售纪录。“2017年的目标是完成转型升级,业务量扩大3至5倍。”丘思沛信心满满。

丘思沛的“互联网+生姜”,也带动了长汀乡亲致富。几年来,丘思沛作了200多场创业演讲,并连续3年举办“姜湖论健”大讲堂,推广互联网生姜品牌。在他的带动下,全县农村互联网从业人员迅速崛起,生姜加工企业达20多家,网上销售生姜制品人员达700多人,生姜种植规模超过1.5万亩。

新桥镇湖口村农民修火明便是其中一员。他说:“在丘思沛的带动下,我回村种植生姜100亩,并从事姜产品加工和互联网销售,仅去年就创下280万元产值。”

詹秀珠:种葡萄扛起致富旗

东南网1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吴苏梅)1月17日,寿宁县凤阳镇大石村村民詹秀珠开车载着全家老小到福安市置办年货。“去年种植葡萄赚的钱比原来在外经商时的收入高多了,全家特高兴,正准备置办年货好好过个丰收年。”詹秀珠喜滋滋地说。

詹秀珠今年45岁。4年多前,凤阳镇的葡萄种植产业刚刚兴起,并作为寿宁县千亩高优晚熟葡萄示范园区进行示范培育。詹秀珠敏锐地察觉到其中蕴藏的商机,她下定决心与家人结束在江苏的钢贸生意,回到老家。2013年年初,她回到村里一边调查市场,一边着手租种土地,慢慢经营起10多亩大棚葡萄。与此同时,她还动员大学毕业生张仙养、在外办铸造厂的张立其返乡抱团发展,3人联合村里另外2位农民一起成立了臻锌园葡萄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开发公司,当年新种大棚葡萄55亩。

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詹秀珠还与社员分工合作积极外出开拓市场,确保葡萄销路。短短两年间,在詹秀珠的带动下,合作社发展风生水起,村里许多种植户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51户,2016年新入社23户,种植葡萄500多亩。

“合作社要求社员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管护葡萄,并取得了‘绿标’,产品在市场上价高且供不应求,每亩土地产出效益达2万多元。”詹秀珠说,在发展生产初期很多社员缺少资金,经镇政府牵线搭桥,社员之间可以互相担保,每人可获得信用社贷款5万元以上。社里的计生户、妇女还可以享受计生小额贴息贷款和妇女小额创业贷款等。如今,大石村的葡萄种植已发展成致富产业,越来越多的外出人员返村创业。

百姓心声

东南网1月21日讯(福建日报 通讯员 杨志慧 邓书榕 郑雨桐 黄羚 庄国辉 整理)

“一个人创业,带动一群人就业。”龙文区是“双创”热土,政府出台了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六条措施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已孕育了9家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正是这样的氛围,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我们来说,平台比什么都重要,选对了平台,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我在漳州土生土长,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让漳州出得了人才,还留得住人才。

——漳州市龙文区创客龙梦工场行政助理曾欣渝

早些年,我靠务农和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还要抚养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辛,想自主创业,却缺乏启动资金。近年来,政府大力扶持就业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资金帮扶措施,为我们贫困户带来了希望。在区、镇幸福工程、贴息贷款、技能培训等帮助下,我自主饲养鸡、猪等农产品,实现脱贫致富。如今,家里不仅盖起了四层楼房,还圈养300多头猪,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西林村村民陈玉呈

我原来从事保险业务,本以为找工作就是自己的事情,没想到政府还会帮忙想办法。两年前,我参加了由泉港区人社局组织的SYB创业培训,培训都是政府出钱出力。培训结束后,在政府的鼓励扶持之下,我在鸠林村承包了200多亩葡萄园,进行自主采摘、生态养殖、农家乐等综合开发,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统一产品包装,并注册了商标,葡萄园现在年产值350万元,农家乐年收入50万元,还带动了15位村民就业。

——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界山村村民柯国梅

8年前,我参加政府组织的沙县小吃初级职业技能培训后,就到浙江开了一家沙县小吃店。有了官方“毕业证”,我做小吃更有底气了。以前在村里干农活,最多每年赚3万元,现在虽然要起早贪黑,但一年赚个20多万元不成问题。如今,我们一家四口搬进城里,有了装潢舒适的新房,有了新车,大女儿也嫁了个好人家,生活越过越好了。

——沙县富口镇郭墩村村民邓凤英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