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日7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石墨烯是当今最重要的先进材料之一,厚度仅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十万分之一,却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材料中最薄、强度最大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田中群给记者上了堂科普课。在他看来,石墨烯在触摸屏、储能、机电、生物、医学等领域有望带来重大革新。
可喜的是,如今在我省,石墨烯早已不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全国人大代表,厦门信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魏岚告诉记者,厦门信达不久前刚与田教授的团队达成合作。
“我们将依托厦大的研发优势和厦门信达的产业链应用优势,共同开拓石墨烯材料在LED和RFID领域的应用新方向,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魏岚认为,这些创新因子的导入,将铸就未来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
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践者,不少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型企业的我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此反响热烈。他们认为,无论是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十次出现的“创新”二字,无不彰显新常态下,创新之于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包括石墨烯在内的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海洋高新技术是我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在创新战略引领下,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74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9.7%。
去年6月,国务院批准福州、厦门和泉州等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意味着在福建发展的大格局中,自主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半年来,福州VR产业基地云计算中心、马尾物联网产业孵化中心(一期)、厦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泉州智能装备产业园等重大研发项目或动建,或投入运营,为自创区建设交出亮丽的半年成绩单。
尽管创新引擎已启动,但代表委员也清楚意识到,当前,我省依然有不少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正遭遇人才、技术掣肘,创新环境亟待改善。
“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外,大多高新产业规模都还较小,原因就在于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设施依赖进口;同时,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不多、高水平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匮乏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全国人大代表、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夏鹏说。
与此同时,大量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少诸如石墨烯这样的有分量的基础研究成果还被束之高阁。畅通产学研渠道,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福建加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
多年来在高校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郑兰荪认为,当前,我省要更好地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标准。“对科研人员来说,除了一小部分从事高层次基础研究的人才,绝大多数应被鼓励去解决企业问题,一般地方院校也应鼓励科研人员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全国政协委员郝国强认为,这传递出十分积极的信号。他认为,我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也要迈出大步伐,要尽快明确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操作方法,让个人能获得科技成果带来的大部分收益。
产学研融合过程中,一些环节尚未理顺。“去年,国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法》,但在落地实施时我们就碰到一些问题。”魏岚说。
她认为,把学者型人才引入企业从事应用型研究,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成立科技型企业,让成果在科技型企业落地。但是,学者、教授的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需要的时间过长,让企业为之困扰。“专利需要到产权中心评估,然后通过工商局验资注册。因为验资需第三方评定,最快也要半年以上,对时间就是金钱的高科技型企业来说,周期就显得太长了。”
省委书记尤权指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创新基础上的效率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抑或是要素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去年,我省接连出台多个促进科技创新的文件,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高水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六条措施”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这些促进科技创新的利好措施,借福厦泉自创区建设,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与产业融合的创新环境,将是福建更好地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医科大学教授翁国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