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海丝,唱响“爱拼才会赢”新篇章:闽企出海,投资兴业正当时
——“多区叠加”中的福建实践之三
东南网3日31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张静雯 实习生 朱子微)
核心阅读:
2015年11月,《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发布,福建将努力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体制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发挥引领、示范、聚集、辐射作用。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产业和项目是关键。
根据《建设方案》,福建将支持企业扩大境外投资,推进现代农业、主导产业、能源矿产、旅游等产业合作。集中力量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同时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并在实施过程中对重大项目进行持续更新、滚动推进。
2016年我省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备案项目96个,对外投资额2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6%。全年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1822.9亿元,其中对东盟出口1128.2亿元,同比增长7.3%。
沿着海丝闯世界,闽企有怎样的作为?
扬帆,沿着海丝闯重洋
2010年,兰平勇决定把他的远洋渔业基地建在毛里塔尼亚时,身边的朋友觉得这个想法近乎疯狂。
这个非洲西北部的国家,距离福建超过10000海里,一眼望去,只有无边无际的沙漠。而兰平勇只是一家名为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董事长。
“传统养殖业有诸多限制,近海养殖捕捞空间有限,必须‘走出去’,从近海向境外、从大洋转向过洋是国际渔业合作的必然趋势。”基于这样的判断,此前数年,兰平勇已开始考察非洲、南美多国,并最终选择了毛里塔尼亚。这附近海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章鱼、墨鱼、鱿鱼等软体鱼类享誉世界。
“建基地时,周边是沙漠,沙堆落差最高达8米,我们从70公里外运土填充。没有水,用运水车买来。此外,自己弄来发电机发电,钢筋水泥甚至餐巾纸都需要从西班牙或国内进口,造价成本是国内的几倍。”遭遇的重重困难,兰平勇记忆犹新。
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好时候。
从2012年起,福建远洋渔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4年起,福建密集出台了多项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在运费补助、贷款贴息、人员培训、工资补助、装备更新、优化通关等方面,明确对远洋捕捞企业的支持,鼓励企业发展规模化远洋捕捞加工产业。
这让宏东铆足了劲。如今,一个总投资2亿美元、占地9万平方米,涵盖捕捞、仓储、加工、修造船、海水淡化等全产业链的综合性远洋捕捞基地,已在沙漠边缘拔地而起。每周有25个货柜、总量超过2500吨的鱼货,从这里发往欧美、日韩、中国等地。2016年,这个基地在给宏东公司创造6000多万美元收入的同时,也让当地超过1500名工人获得令人羡慕的高薪。
当我们将眼光投向非洲大陆另一端的肯尼亚时,同样找寻到福建企业留下的深刻足迹。
肯尼亚北部马萨比特郡,人口约20万、人均年收入仅200美元,贫困、干旱和部族冲突世世代代困扰着当地居民。
随着中国武夷肯尼亚分公司承建的托比-摩亚雷公路建成,这里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托比-摩亚雷公路是东非交通要道肯尼亚“拉穆港-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交通走廊”的一部分,全长130公里,造价约9亿元人民币,起点为肯尼亚北部马萨比特小镇托比,终点位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边境重镇摩亚雷,由中国武夷肯尼亚分公司承建,2016年9月正式竣工通车。
“以前从摩亚雷到内罗毕要花至少三天时间,而公路建成后,一天就可以到,效率大大提高。”摩亚雷商会会长阿里·穆明兴奋地说,公路为肯尼亚和埃塞打开了一个巨大市场,既有利于肯尼亚从埃塞进口石油,也有利于埃塞进口肯尼亚物资。
扎根,经贸合作谋长远
托比-摩亚雷公路沿线的空旷红土上,一座崭新的小学格外醒目。这是2015年11月由中国武夷斥资250万先令(约合2.5万美元)在福纳亚塔地区援建的新小学,是方圆数十公里内唯一的学校。
三年前,老校舍在部落冲突中付之一炬;如今,中国武夷修建的新小学里,配有70套崭新桌椅,采用太阳能供电,可全天照明无间断。200多个当地孩子坐在明亮的课堂里,书声琅琅,笑声阵阵。
这条公路的贯通,不仅成功架起肯埃两国的商贸桥梁,也让中非友谊大道越走越宽。
说起“走出去”的历史,中国武夷不仅时间早,更是闽企“走出去”的一张金字招牌:上世纪70年代通过援外项目与央企合作;90年代被授予对外经营权,相继完成一批标志性项目;2010年开始,延伸海外产业链,开始在海外进行投资。
“企业‘走出去’,必须有长远眼光,有战略意识,而不是赚了钱就走,要在本地扎根,让当地人认同我们的企业。”福建建工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武夷董事长丘亮新介绍,秉持这样的理念,近年来,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累计出资1000多万元人民币为肯尼亚当地政府和民众修路搭桥、修建校舍、捐助物资、挖井建池。
经过长期的深耕发展,目前,中国武夷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逐步涵盖了东非、西非、中东、东南亚和南太岛国等“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区域市场,包括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发展成为福建省外经龙头企业,十多年来,先后带动福建省三钢、南铝、厦工、福发等省内外50个主流品牌30多类设备和物资出口贸易。
而宏东能在短短数年内,成为福建企业“走出去”的一颗亮眼明珠,也绝非偶然。
创业的那一刻起,兰平勇就决定投重资在当地建基地,为有序利用资源创造条件。他想做的,绝不是一年捕捞几万吨鱼再卖出去那么简单。
宏东并非第一家来到当地的外来渔业公司,但其所在的努瓦迪布市自由贸易区主席达夫说,宏东公司“和其他企业不同”,因为他们对中上层鱼类不光是捕捞,还进行鱼类的深加工、销售和出口,这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宏东工作,也让当地员工很满足。一位名叫阿里的员工说,除了工资收入几乎是当地平均水平的两倍,他每周都要参加在基地内进行的各种技术培训,识别鱼类、安全生产、捕捞技术、鱼货加工、管理技术……每一堂课满满都是“干货”。
每次捕获的众多鱼货,在甲板上就会进行分类,大部分较小的和上层鱼类都会被放回大海,只留下八爪鱼、鱿鱼等高价值软体鱼类。这样,才能在保证捕捞产品专一化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渔业资源。对资源的珍惜和对非洲人民的诚意,换来的是毛里塔尼亚政府对宏东的支持和信赖。现在,当地议会已通过立法形式,将针对宏东的优惠政策加以确认,50年不变。
“宏东在保护资源和培训就业上为毛塔作出了很多的贡献,逐渐改变我们原始、落后、浪费的渔业生产习惯,我们欢迎这样的企业。”毛里塔尼亚渔业与海洋经济发展部部长纳尼表示。
转型,再造发展新优势
今年,随着新建60艘渔船投用和三期工程完工,宏东的规模和效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宏东模式,也引得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关注,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在福建,远洋渔业企业已达29家,已投产远洋渔船总数达540艘,在印尼、缅甸、毛里塔尼亚等国建立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2016年全省远洋渔业总产量29.2万吨,总产值25.6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远洋渔业是福建‘走出去’产业的一面旗帜。”福建省远洋渔业发展促进会秘书处负责人表示,因为福建有最给力的扶持政策,有最多以及最大的海外渔业基地,有最完善的产业链条,有全国唯一的远洋渔业通关码头。
丘亮新透露,中国武夷投资建设的肯尼亚建筑工业化研发生产基地,预计将于今年6月正式建成投产,配套建设的建材仓储超市也将于今年底完成装修。
他表示,实施建筑工业化项目,是为了培养中国武夷今后在非洲市场特别是房建市场的竞争力。针对当地缺电、缺水的现实,他们还把国内最先进的太阳能发电、雨水回收系统,甚至小家电都带过去,在盖房子的同时,为非洲百姓提供完整的住宅解决方案。
近日,利好消息接连传来。中国武夷接到肯尼亚中央银行基金办公大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一条公路升级改造项目中标通知书,预计以上两个项目将为该公司实现利润合计1800万元。此前,公司规划承建的“中国-肯尼亚(东非)经贸合作区”等8个项目还被纳入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重大项目库。
“未来随着非洲一些国家陆续开始规划BRT、轻轨、地铁等项目,我们将努力争取更多机会参与当地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由工程承包商向投资运营商的蜕变。”丘亮新兴奋地说。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勇志认为,我国正以“一带一路”引领对外开放,而作为海丝核心区的福建,要从以往注重“引进来”,转向鼓励更多的省内国企、民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他认为,不仅要让传统产业“走出去”,加强我省钢铁、造船、玻璃、建材、水泥产业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更要推动先进制造业“走出去”,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有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