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酥糖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与现代产品工艺相结合(张文艺/图) 如何释放“地标”红利 在郭伟京看来,地理标志商标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在漳州,“平和琯溪蜜柚”便是最广为人知的“地标”之一。2000年,“平和琯溪蜜柚”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余年间,这一公共品牌释放巨大经济价值,2015年曾入选“50个品牌价值50亿元以上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历经波折才得以回归的“杜浔酥糖”,被寄予厚望。维权成功后,杜浔酥糖协会便出台了一份地标使用规范。根据共识,协会成员在签订使用许可合同后,便享有在其产品与包装上使用该地标的权益。但令郭伟京意外的是,目前,该协会成员仅7家,使用该集体商标的仅一两家。大部分酥糖企业依然沿用自己原有的品牌。费尽心力夺回来的商标,似乎被束之高阁了。 “库存中还有大量旧包装尚未消化,大部分企业来不及更换带有‘杜浔酥糖’的新包装。”邱国强说,更重要的是,不少企业更愿意推广自家品牌,对公共品牌带来的效益持保留态度。实际上,地理标志商标遇冷,并非只有杜浔酥糖一家。早在2005年,云霄枇杷协会便拿到了“云霄枇杷”集体商标。但10余年后,当地企业依然反应冷淡,维持着“一品多牌”的格局。 “单家企业在品牌推广投入上能力有限,而多个品牌不利于抱团作战,且容易引发内耗。”郭伟京表示,公共品牌使用者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们既受益于公共品牌的信誉背书,也可能因个别不自觉者而受牵连,市场风险不可谓不大。 这背后,是公共品牌市场失范的大背景。“不少外地酥糖企业冒用杜浔牌子,其原料与工艺成本远低于杜浔当地企业,产品品质也难以保证。”邱国强说,公共品牌遭遇侵权,早已屡见不鲜。早前,媒体便曾报道,正宗阳澄湖大闸蟹尚未上市,外地便有“李鬼”出现。来自外地的蜜柚也常常以“平和琯溪蜜柚”自居。平和柚农陈树成受访时称,这些傍品牌者,往往价格低廉,大大冲击了平和蜜柚市场,且重创公共品牌信誉。此外,由于缺少必要的标准与规范,合法的地标使用者,也容易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外部打假,内部建立规范,被视为是解题途径。“我们计划与工商部门合作,以各家经销商为突破口,摸查盗用‘杜浔酥糖’地理标志商标的厂商进行维权。”邱国强表示,他所在的酥糖协会还将对地标使用者开展不定期的产品品质检测和商标使用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