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让机器人给你做手术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贴心“大白”——手术机器人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去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花2000万元的大价钱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微创手术平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简称“达芬奇”)。一年多来,机器人辅助医生,已完成了300多台复杂手术。
东南网4日25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文/图)
4月14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2号手术室,一台由“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执刀的左肝叶切除手术正在进行。
帮助医生完成300多台大手术
4月14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2号手术室,一台由“达芬奇”执刀的左肝叶切除手术正在进行。
主刀医生陈燕凌教授坐在手术台旁的操控车上,对着3D目镜,借助遥控手柄,熟练地操控“达芬奇”的四条机械臂,精准执行各项精细操作。2小时后,手术完成。
当天接受手术的叶先生是肝癌患者,需切除左肝叶。如果做传统的手术,得先开一个30厘米长的大口子。如今,有了“达芬奇”帮忙,只需在患者身上打5个筷子粗细的小孔,便可以完成切割、缝合等操作。再开一个5厘米长的小口子取出切除的左肝叶,就能完成手术。这样一来,创伤大大减少,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恢复也更快,真正达到微创效果。
这只是“达芬奇”在复杂手术中大显身手的一个案例。事实上,“达芬奇”走进协和医院一年多,已帮助医生完成了300多台复杂手术。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初,陈燕凌教授带领其团队,辅助“达芬奇”,完成了全省首例机器人辅助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
陈燕凌教授介绍说,患者张女士是一名25岁的年轻妈妈,孕期胆绞痛频频发作,生完宝宝后,腹痛症状加重,且出现黄疸。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的胆囊管过于迂曲冗长,加上胆总管扩张不明显,传统开腹手术取出胆总管的结石难度较高,术中可能难以顺利留置T型管。
为了保护胆总管末端十二指肠乳头的完好功能,陈燕凌教授决定发挥“达芬奇”精细缝合的优势,联合术中胆道镜为张女士施行手术。手术过程中,他操控“达芬奇”的灵活操作臂,在细小的胆总管壁上切开一个不足1厘米的小口,通过“达芬奇”的高清视野引导,向胆总管内置入胆道镜,通过取石网完整取出胆总管内结石。最后他指挥“达芬奇”,采用“细针细线”,在胆总管壁不到1厘米的小口上精细缝合关闭胆管切口,实现了胆总管切口的I期缝合,无需放置T型引流管,保证胆总管内壁黏膜的完整性,整台手术仅用2小时,术中出血仅10ml,术后第一天张女士即下床活动,术后第三天即恢复饮食,无胆漏等相关并发症。
“该手术将‘达芬奇’及胆道镜完美结合,体现出‘达芬奇’在治疗复杂胆管结石的独特优势。”陈燕凌教授说。
这是自协和医院肝胆外科应用机器人开展肝脏肿瘤手术、胰腺肿瘤手术及保胆等手术以来,不断拓展机器人手术的适应症,成功将“达芬奇”用于胆管结石的治疗。
把手术做得更精准更细致
“达芬奇”究竟好在哪?这是患者最关注的。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更准确地说叫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三维高清成像系统和配有四条机械臂的手术系统。”陈燕凌教授说,相比传统的腹腔镜有很多优势:其一,视野更好,它具有放大15倍的三维成像系统,窄小空间的结构,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其二,机械臂高度灵活,七个关节可以旋转540度,能够模拟人手和手腕的动作,医生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可以在腹腔内进行精细的操作,把手术做得更精准、更细致、更稳定。尤其在缝合上,能够进行超精细缝合。
同时,陈燕凌教授指出,机器人手术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手术平台,高难度手术的完成仍然需要主刀医生具有丰富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经验,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
“‘达芬奇’实现了人机的高度协同,让医生拥有一双更明亮的眼睛、更灵活的双手。比如,我做一个缝的动作,‘达芬奇’就模仿着做一个缝的动作;我做一个剪的动作,‘达芬奇’就模仿着做一个剪的动作。操控车能将我的手术动作准确无误地传递到机械臂,让它执行和我一样的动作,整台手术还是我在做。另外,我脚上有十个控制键,比如有止血键、切割键、离合器等。”陈燕凌教授说,操作“达芬奇”比开车复杂多了,需要手、眼、脚的高度协调。
熟悉这项新技术,培训不可缺少。目前,我省只有协和医院引进了手术机器人。协和医院有10个医生在香港参加严格的培训后,取得了经亚太地区认证或授权的操作“达芬奇”的资质,获准“上岗”。
陈燕凌教授介绍说,自肝胆外科开展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至今,安全性没有问题,患者反馈效果还不错。仅他所在的科室,已开展了机器人下肝叶、特殊肝段、半肝切除手术,机器人下胰十二指肠、胰体尾切除手术,以及机器人下保胆手术等,尤其是将其应用于复杂的胆石症手术,是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
手术注定离不开外科医生
采用“达芬奇”进行手术,费用高吗?“一般来说,花费比普通手术贵3万元。”陈燕凌教授说。
据介绍,目前手术机器人由国家统一招标,医院购买需要申报,然后开会论证,最后由相关部门结合医院论证内容才制定购买名单,每台机器人造价上千万元。
买到手术机器人的医院还需要面对高昂的耗材开支。陈燕凌教授说,以机械臂为例,末端的一个耗材就需要几万元,10次手术后,就自动报废。
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和网友,不少人嫌贵。但不少患者和家属,还是乐于接受这一新科技。毕竟,在经验丰富的医师手中,“达芬奇”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手术体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市场对包括医疗领域在内人工智能应用的极大热情。人工智能+医疗,究竟会带来什么变化?目前来看,在“真刀实枪”的手术领域,机器人展现出一定的前景。但这并不意味着做手术可以完全交给“达芬奇”,因为它现在只有人工,没有智能。
“医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业,不同的人得同样的病,也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程度、不同的范围,而且每个人的结果都不一样。手术这种行业,是注定离不开外科医生的,它既需要灵活的操作,又需要思维,外科医生的复杂性就体现在这里。”陈燕凌教授说,手术机器人是在医生知识和经验的指导下进行手术,只能按设定的程序和流程去做,不会随机应变,所以,机器人永远代替不了人类。
尽管医疗“黑科技”一日千里,但手术机器人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只是一个机器臂。试想,如果把手术完全交给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患者和家属不害怕吗?“我们有很多的医护人员在保驾、在操纵‘达芬奇’,单靠机器人做手术不现实。”陈燕凌教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