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鹏:双手裁出别样人生
东南网5日2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实习生 洪悦 陈莉君 通讯员 林冰 叶建隆 文/图)4月25日,春雨绵绵。记者来到连江县蓼沿乡后坂村一家小型服装加工厂,只见车间里一片忙碌景象。这个车间由家庭老宅改造而成,面积四五十平方米。一台台新型缝纫机边,该村8名中年妇女埋头忙着加工服装布料,服装厂老板郑钦鹏边走边看,不时俯下身子认真指导。
别小瞧眼前这家小型服装厂,经当地政府帮忙牵线签订单,一年经营收入超过20万元,不仅让因病致贫的郑钦鹏一家摆脱了贫困,还为周边8户低收入家庭每户每年创收2万余元。
从小贫穷,打工改善生活
蓼沿乡位于连江县西北部,属于典型的山区乡镇,经济相对落后,村民生活水平也较低。虽说后坂村离乡政府所在地不远,但由于这里的村民大多数外出打工,村里显得有些清冷。
上午9时许,记者冒雨来到郑钦鹏家,十几米外就听到了缝纫机的作业声。“这几天比较忙,政府帮忙拿的一笔订单,得快点赶出来交货。”他说。
1965年出生的郑钦鹏,祖上世代务农,以往全得靠天吃饭,这对于育有7个儿女的郑钦鹏的父母来说,生活压力可想而知。作为家中长子,郑钦鹏从小干农活,是一把好手。
喂猪、插秧、砍柴、采草药是他童年印象深刻的记忆。“我读初中的时候,为贴补家用,课余时间就背着比自己半个个头还大的竹篓,跟着村里大人们上山采草药,下山还要把草药背到城里卖,手上脚下都磨出了一层层老茧。一天辛苦下来,有时也能挣到一两元钱。”郑钦鹏回忆道。
1984年春,郑钦鹏背井离乡,到广州一家服装厂学做布料加工。3年后出师,他回到省内,在石狮市继续从事布料加工。厂里实行计件工资,郑钦鹏铆足了劲。他说:“工友一般一天加工五六件布料,我的数量是八九件,每天都自愿加班,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1988年,郑钦鹏和同村一名姑娘结婚了,接着生育了一儿一女。此后十余年,他继续在外打拼,月收入从几十元逐渐涨到1000多元。
2000年,郑钦鹏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之一。他先后投入十几万元,盖了一栋占地80多平方米的3层砖房,过上了好日子。从小吃过苦,他非常重视教育,尽心培养子女读书。如今他的儿子已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在厦门一家企业工作。
女儿病倒,家庭又陷困境
一家人原本过上了安逸的日子,然而天不遂人愿,郑钦鹏的女儿突然病倒了。
2009年,郑钦鹏原本活泼好动的女儿四肢无力、无法跑步,经医院确诊为重度肌无力代谢性疾病。2010年,她又由于感冒引发肺炎,急剧加重了肌无力病情,导致呼吸困难。“住进ICU的20多天里,经历了几次生死关,最后做了气管切除手术,才保住了性命。”郑钦鹏说,为了给女儿治病,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举债30多万元。
女儿气管被切除后,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白天还能自我照料,夜间就不一样了,必须有人一直手动操作呼吸装置,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郑钦鹏不得不放弃外面的工作,回到后坂村,和妻子悉心照顾女儿。“这7年来,我们一家人都没能在一张桌子上吃上一顿团圆饭。”郑钦鹏说。
7年里,捏呼吸机、翻身、炖药、喂饭……郑钦鹏和妻子每天轮流照顾女儿。一边是女儿出院后每年两三万元的医药费,一边是无法外出务工没有了收入来源,加上儿子当时还在读大学,这个家庭一下子深陷困境。
在贫困中挣扎的郑钦鹏,决定重拾老本行。2011年10月,他在老宅里用几把高脚木凳撑起一张6平方米左右的裁床,架起一台缝纫机。“主要利用照顾女儿的闲暇时间做,由于时间少,也缺少订单,缝纫机时开时停,生活依然靠政府和乡亲们的救济维持。”
情况发生变化,是在当地政府对其实施精准扶贫之后。2014年和2015年,郑钦鹏被列为建档立卡的扶贫户,这两年他的生活有了改善,不仅拿到了政府的救助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纷纷捐款资助。
“这样的家庭,光靠‘输血’肯定不行,还必须帮助他‘造血’。” 蓼沿乡党委书记林春尽管到这里履新时间不长,但对包括郑钦鹏在内的贫困户的情况熟记于心。
不畏困难,希望就在前头
2016年,林春帮郑钦鹏想到了脱贫办法。同年8月,他被列入县里的产业扶贫对象,获得了由县扶贫办提供的5000元启动资金以及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办起了小型服装加工厂。为解除郑钦鹏的后顾之忧,蓼沿乡干部四处奔走,终于帮他和福州一家大型服装公司牵上了线,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保证每年1.2万件的订单量。
“订单有了着落就好办了,我用贷款的钱很快扩大了规模,一下子就添置了电动裁布机、布料粘合机、缝纫机等多套设备,并且立刻招募和培训职工。”郑钦鹏经过调查后发现,村里有一些妇女因要照顾小孩和老人没办法外出务工,家庭收入不高,让她们来这里加工布料,工作时间自由,按照计件工资取得收入,她们接送完孩子、做完家务后可以随时过来上班,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后坂村村民谢依芳今年40岁,下有儿女、上有老人需要照顾,尽管家境拮据,她却无法外出务工,这一家一直是村里的贫困家庭。去年,郑钦鹏把她招来做布料加工。“刚开始,我基本上不会做,速度也非常慢,感谢老郑的耐心指导。”谢依芳高兴地说,“现在我对缝纫机的活已经得心应手,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能兼顾接送小孩和做家务,真的太好了!” 目前,郑钦鹏共招募了8名像谢依芳这样的贫困家庭妇女。
这家小型服装加工厂去年经营收入就达到20多万元。扣除工人工资和水电等成本,郑钦鹏个人收入超过6万元。这下,不仅女儿的医药费有了着落,他还带动8户贫困户创收。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吃了很多苦,生活起起落落,又遭遇大变故,感触很多。但我认为,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相信自己,坚持下去,希望就在前头。我们的政府很给力,出台了很多好政策。我坚信,我用双手一定能裁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郑钦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