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经济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机制创新 活力迸流

2017-08-14 07:32:49 林侃 戴艳梅 王永珍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数字

●2013年以来,省级开展了9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共取消515项、下放150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均精简50%以上。目前省级保留行政许可事项数量为303项;公共服务事项393项。

●9个设区市共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17项、取消530项,目前设区市一级共保留行政许可1695项(平均每个市170项);县一级共保留行政许可13679项(平均每个县165项)。将253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授权3个自贸试验片区实施,占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的81%,向福州新区下放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21项,促进“区内事区内办结”。

●2015年-2017年,国务院分3批清理规范了298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其中,省级对应清理规范65项,其余233项省级无对应事项。

●2016年,全省市、县(区)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和前置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共保留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7272项,调整2493项,精简率25.5%;保留前置审批11397项,调整2169项,精简率16%。

●目前,全省共分两批公布“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1549项,其中,省级公布536项、市级平均公布659项、县级平均公布319项、乡镇(街道)平均公布35项。

●为解决减权放权中存在的“放而不管”“一放了之”以及承接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近期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建立健全减权放权事项监管责任清单。对2013年以来省级取消、下放的424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275项、下放149项)的衔接落实情况进行梳理,逐项列出具体监管措施,明确省、市权力下放部门及其承接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确保“接得住,管得好”。

●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出实施创新举措11批285项,其中全国首创103项,对台先行先试63项。

●今年上半年,福建自贸试验区新增台资企业278户,合同台资20.2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同期的52.8%和82.5%。

●今年4月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相继开通了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尼集装箱航线,海沧保税港区新增8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航线。

●今年上半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内新增企业12575户、注册资本2600亿元,新增企业继续在前两批四个自贸试验区中位列第二位。

●今年上半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国地税收入89.9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

7月18日,在福州地税综合办税中心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在为纳税人即时办理涉税业务。近年来,福建地税部门简化流程,推行“最多跑一趟”等多项优化服务。(资料照片)

作为全国首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发源地,福建的商事制度改革又迈出一大步——“十八证合一”即将落地。

何为“十八证合一”?省工商局有关人士表示,就是在全面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的基础上,将涉及企业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

在10月1日前完成这项改革后,福建企业将真正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

新福建,首要之义便是机制活。而简政放权,就是以搞活机制为抓手。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效率,为企业打造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从全国率先树立“一照一码”改革样本,首创投资体制改革“四个一”模式,到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再到“证照分离”和如今的“十八证合一”,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一项项创新举措背后,是各级政府办事效率的大幅提升。

大道至简,有权不任性。致力于将该减的权力减干净,该放的权力放彻底,这些年,八闽上下劲刮简政放权“风暴”。

早在2014年8月,我省就全面启动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清理,截至去年底,省政府49个部门减少省级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4300余项;省级仅保留行政许可事项303项,不再保留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我省成为全国保留省级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份。

清权不留余地,放权也果断坚决!福州新区获得121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确保“区内事区内办结”;253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到福建自贸试验区,“办事不出区”基本实现……各重点区域发展就此“轻装上阵”。

与此同时,我省还在漳州、龙岩等12个城市试行“多规合一”“多图一审”“多评一表”改革,确保规划不“打架”、群众少“受伤”。

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同时,我省还创新地列出首批“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办事项目清单,前者3304项,后者19988项。

“一趟不用跑”,是指可以全流程网上办理事项。“最多跑一趟”,是指需要到一次窗口申请或取件。今年3月,我省各级各部门全面梳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除涉及复杂事项、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监督、环境保护等内容的重大事项,其他都必须列入该清单。

放下来,也要管得住。我省积极推进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市场主体基本信息实时更新、同步公示。目前,3081个部门5600多万条涉企信息被“晒”在阳光下。去年,全省共有12.37万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提高了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保障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过去三年,我省每年分别新增企业11.9万户、15.6万户和18.7万户,改革红利在市场端凸显。

福建自贸试验区作为机制创新的“试验田”、经济体制改革的“练兵场”,如今已成为福建最具活力的区域。

日前,由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编撰形成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最佳实践案例”出炉,福建自贸试验区提供的关检“一站式”查验平台+监管互认入选。

该创新举措由海关与检验检疫部门强化协作,实现作业空间合并、作业时间一致、作业系统并行,场所设施、查验设备等资源共享,有效提升通关速度,降低企业成本。

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两年多来,以问题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投资贸易规则,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推出实施创新举措11批285项,其中全国首创103项,对台先行先试63项。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整合国际贸易所涉及的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30个部门的业务,让进出口货物的申报效率提升50%以上,出口货物通关时间由4个小时减至5分钟;福州片区首创“整车进口一体化快速通关模式”“采信第三方检验结果”等监管新模式,整车通关放行时间由6天缩短到1天;厦门借助海关“修理物品+保税仓库”的模式,维修用的零部件免征进口环节税,助力飞机维修业务越做越大……

机制活,气象万千。机制活,满盘皆活。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内新增企业12575户、注册资本2600亿元;新增外资企业463户、合同外资38.6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入驻自贸试验区企业的运营率、纳税率也不断提升,进出口额大幅增长。1月-6月,福建自贸试验区国地税收入89.9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企业进出口总额94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9%,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5.5个百分点。

邮轮通关监管给力

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6月7日下午,一个从越南胡志明港出发,满载牛奶、啤酒、矿泉水等邮轮物资的集装箱,在抵达厦门港后三个工作日内,快速供应至马耳他籍邮轮“天海新世纪”号,圆满完成全国首例邮轮物资的“进口直供”“保税供船”业务。厦门港开启了国内邮轮供应产业平台的历史新篇章。

不过,这一开全国之先河的新模式真正“落地”,并不容易。

“这几年,随着邮轮出游的火爆,物资供应短板日益明显。目前,邮轮的补给物资多在境内市场直接采购,与国际流行的‘全球采购、统一配送’模式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国际邮轮高端高效的需求。”厦门海关有关人士透露。

为提高邮轮物资的周转效率,保障邮轮物资补给高效运行,厦门海关结合厦门自贸片区政策优势开展“进口直供”“保税供船”创新监管模式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进口邮轮物资供应业务没有配套的专用监管模式,在国内也没先例可循,必须在现有法规框架下制订出一套既能保证邮轮物资快速通关供船,又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操作模式。”该人士介绍说。

经过半年多时间摸索,一个进口供船物资按保税货物开展通关的邮轮物供“厦门模式”诞生了。在该模式下,进口补给物资申报进境后运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保税仓储,待邮轮靠泊后由仓库直接运抵码头海关放行供船,在提升补给物资供应效率的同时,也大幅压缩了企业的通关手续与成本。

厦门检验检疫局也在全国基本没有先例的情况下,通过请示总局政策支持和依托自贸片区开展政策创新工作,最终形成了监管新模式,即对进境后需直接转运至指定邮轮的供船食品,由原来的“进口食品检验检疫”转变为“过境检疫”,也就是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只检疫、不检验”。同时,简化保税供船食品的检验检疫监管手续,如“预包装食品免予加施中文标签”“保健食品免予出示我国卫生部门批文”等。

近年来,为扶持邮轮产业发展,口岸监管部门已经推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通关便利化举措——

厦门海关面对旅客量激增等情况,制定周密的监管方案,开启旅检进出“双通道”,开展旅客行李行前托运,应用CT机行李检查等举措,加快通关速度,并为夜泊邮轮实施20余小时无间歇通关;厦门检验检疫局实施风险评级管理,获评A级证书的邮轮靠港只需实施电讯检疫,一改此前须在实施锚地或靠泊登轮检疫后方能通关作业的模式,旅客通关实现“零等待”……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厦门共接待国际邮轮46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达到79670人次。得益于机制创新,邮轮产业正逐步成为厦门现代旅游业最活跃、发展最迅猛的产业之一。

世界膜王溯游而上

福建日报记者戴艳梅 王永珍

一边是24小时铆足马力的聚丙烯生产流水线,一边却是空旷的仓储物流中心。产品去哪了?

仓库门口排队等货的120部物流大卡车上,写满答案。

8月4日,记者在中国软包装集团中景石化科技园里,看到了盛夏里更加火热的一幕。

每天生产3000吨聚丙烯、产值3000万元,加上全国五大基地生产的聚丙稀薄膜(BOPP),今年产值将达250亿元。对于这些数字,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局主席翁声锦了然于胸。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将不断更新:10万吨级码头有望下月投用,将从中东、美国等地进口天然气;世界上单产产能最大的聚丙烯装置计划明年投产,8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的“亚洲第一大塔”加紧安装……再过五年,产值将达1000亿元!

让人震惊的是,创造这一系列奇迹的,是一家民营企业。

从生产BOPP薄膜,到溯游而上进军央企垄断的上游重化工业,进口丙烷生产丙烯、聚丙烯,如此大手笔的投入,让人不得不佩服翁声锦的胆识。而他坦言,自己创业的激情,得益于政府转变职能、公平高效“机制活”。

2012年,抓住国家投资体制改革“非禁即入”机遇,中国软包装集团重磅出击,落子江阴,投资200亿元建设中景石化科技园,建设5套共35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和4套共30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并配套建设码头等。

“这么大的一个个项目,只需在福清当地发改部门备案,立项快、建设速度快、银行支持、用工制度灵活,一切超乎想象的顺利。”翁声锦表示,“近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建设,以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供给侧改革和补短板、调结构一系列政策,为福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福州新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极大调动了企业投资热情。”

而今,中国软包装集团既是全球最大的BOPP薄膜制造商,也成为全球唯一拥有BOPP薄膜—聚丙烯—丙烯三级产业链的企业,产品竞争力、企业话语权凸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