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厦门市投资近70亿元,修复岸线沙滩、重构红树林。图为翔安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的红树林。通讯员 许竞雄 摄
东南网8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林泽贵/文 施辰静/图)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厦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规划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立市,当地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保护持续强化,绿色发展新动能成效显著,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等荣誉。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厦门各界的共识和思路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继续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和经验。
规划引领发展与生态双赢
不久前,海沧临港新城一幅地块招拍挂,按流程相关规划提交专家评审。对规划的建筑容积率,厦门市交通研究中心提出异议:未来该区域的交通承载能力,难以承受现有规划的建筑开发容量,机动车尾气与生活污水排放等问题将会影响生态环境。
按照评审意见,建筑容积率需要降低。这意味着数亿元的损失,怎么办?海沧的选择是:该降就降。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后悔药可吃,只看眼前利益,未来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
项目建设为生态让路并非个例。事实上,厦门一直坚持规划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谢英挺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整合为“一张蓝图”,强化生态控制线管控,形成了山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近海的蓝色海洋生态屏障。
海沧大屏山公园就是一个案例。此前,这里曾打算规划建设一座星级酒店,而且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这一地块也是建设用地。然而,项目用地却处在“一张蓝图”划定的生态控制线内。经协调,项目取消,规划作了相应调整。如今,公园已是市民周末出游的好去处。
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以厦门市环保局为例,该局不断推进污水管网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机场码头油改电等重点减排工程建设,为发展腾出总量空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一升一降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全民参与群众获得感更强
思明区曾厝垵文创村面积只有0.33平方公里,却有23家小酒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每当夜幕降临,高昂的音乐声数十米外都能听见,备受居民诟病。大家说:“曾厝垵的文艺需要音乐,但不需要噪音”。
针对噪音扰民的问题,当地组成了联合整治小组。如今,有了“噪音管家”严控音量,文创村晚上10点后就开启“静音”模式。“这样的整治我们太欢迎了。”民宿业者吴颖凌说,之前网上700多条评论有三分之一不满意噪音,现在反馈很好。
这样的良性互动很多。在这个过程中,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密切协同、联动查处的工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执行力,居民们都看在眼里,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氛围。
垃圾分类就是全民参与的体现。根据规划,厦门要建立“垃圾前端、中端、末端处置一体化”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新模式,全程分类,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按照“课堂+活动”模式,当地依托社区书院设置19门生态文明系列课程,上挂“垃圾分类”系列课程7门,开课150多场次,参与居民达2万人次。
“垃圾多,危害大,分类摆设人人夸。绿厨厨,红危危,餐厨垃圾单独放,有害垃圾别乱抛。黄其其,蓝宝宝,可回收其他垃圾,大家把它分清楚。”在集美区银亭社区书院,居民们正在朗诵自编的垃圾分类童谣。厦门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随着知晓率不断提升,截至7月底,岛内两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已达1072个,约占岛内小区总数的76.46%。广大市民不满足于只当生态建设成果的享受者,更热衷于当一名参与者,这也让有关部门更有底气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有效做法和经验。
垃圾分类 家园更美
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 潘抒捷
“敏啊,花生壳是厨余垃圾啦,不是其他垃圾。”16日,湖里街道兴华社区三航公寓60岁的万阿敏提着两袋垃圾刚走出楼道铁门,被“混入”其他垃圾的花生壳,一下子就被当天“化身”为志愿者的厦门兴华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旭玲的“火眼金睛”逮到了。
“哎呀,真是糊涂了!”万阿敏不好意思地说,虽然自己也是受过培训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但有时还是难免会扔错了桶。“茶叶是厨余垃圾,染发剂、口红、指甲油是有害垃圾,烟头是其他垃圾,牙膏皮是可回收垃圾。”她口里不停重复着这些“常识”。
“垃圾分类工作,最难解决的就是居民的意识观念,需要持之以恒。”陈旭玲说,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不同的人用不同方法,既要“利诱”,又要引导和督导。
自3月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兴华社区的做法,主要是将“互联网+”和志愿者的行动结合起来,全方位推广垃圾分类。每天上午8点多,当兴华社区的居民走下楼,准备将垃圾袋投入垃圾箱时,早已等候在一旁的志愿者们和垃圾分类督导员就会上前来,耐心进行讲解。发现投放错误的垃圾,志愿者会拍照上传到社区的网络上,进行登记和监督。志愿者不在的时间段,社区网格化信息平台的监控系统也“紧盯”着垃圾桶,谁扔错了垃圾,一目了然。社区工作人员坐在显示屏前,就可以实时查看垃圾的投放情况,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率。
兴华社区志愿者袁瑜花说,她相信志愿者的热忱可以温暖到居民,持久以后就会有所改变。有一次,兴湖小区一名男子要扔一个酒瓶,她提醒对方要先把瓶子里的液体倒掉,结果这名男子不高兴。等男子离开时,她自己帮忙从垃圾桶里拿出酒瓶倒出液体,不想男子回过头来跟她道了一声谢谢。
如今,兴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已在辖区内全面铺开,目前参与率已达到80%以上。其中,最先开展工作的试点小区兴湖小区,参与率、准确率都高达90%以上。据悉,日均生活垃圾量已接近5000吨的厦门,面临垃圾围城的威胁。今年初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工作,提出了“2017年岛内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岛外扩大试点、逐步推开”的总体要求。
潺潺莲溪重焕“青春”
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 潘抒捷 通讯员 许竞雄 陈佑文
白鹭在溪边翩翩起舞,鱼儿在水中畅游,游客在岸边闲庭信步……17日,多年没回家的翔安内厝小伙子许顺兴偶然路过离家不远的莲溪,被眼前如诗如画的一幕惊呆了。
炎炎烈日下,那汪清澈透绿、玲珑沁凉的溪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他不禁卷起裤管下溪淌水,并立即用电话邀约在村里的2个小伙伴们带鱼竿来钓鱼。“听溪边的老牛倌说,现在这段溪里的鱼,肉质鲜嫩、清甜”。
莲溪是被誉为翔安“母亲河”的九溪流域内的一个支流。以前,溪水受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放等污染影响,水质严重恶化,溪水的味道令人作呕,沿溪的百姓深受其害。
自2014年底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对全市包括九溪在内的9条溪流开展综合整治,对山、水、田、林、路、村庄等进行系统修复,使流域治理、生态农业、景观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共赢,真正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目标,形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发展格局。
截污控源、畜禽退养、小作坊整治和河道“四乱”治理等工作开展以来,莲溪的水变清了、岸变绿了,生态功能得到一定的修复,沿线村容村貌有效提升,周边百姓也更加富裕。昔日杂草丛生的“臭水沟”,如今成了附近居民和游客眼中的景观河。
莲溪的蜕变,正是翔安区小流域重焕“青春”的缩影。翔安区河长办工作人员陈艺斌表示,当前,翔安区正全面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今年底完成流域内138个自然村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并确保在2020年全面完成辖区内所有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项目的治理目标。“相信未来,溪水会更加清澈,周边环境会更加美好。”经常带着孩子到溪边散步的附近村民陈兴树憧憬地说。
亮点名片
去年因台风受灾,恢复重建工程完成后,环岛路的绿化景观带更加美丽。
白鹭栖息在筼筜湖中。
五缘湾的沙滩和海边栈道让人流连忘返,远处的帆船在海湾里穿梭。
多规合一一张蓝图
厦门在全国率先实践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总体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将环境各要素融入社会、经济、国土、城乡等各领域,构建了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空间坐标、环境目标、生态指标等“多标衔接”的规划体系,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建设机制﹃海绵城市﹄
编制了《厦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颁布了《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规范,指导具体项目实施。按照完整的汇水分区,整体打包区域内项目统筹实施,积极吸引“技术+资本+本地资源”的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合作,探索创新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探索形成“规划有统筹,建设有标准,管理有制度,资金有来源,运营有保障”的厦门模式。试点工作获得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绩效评价组专家的高度认可,获得2015年度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绩效评价第一名。
使用交易排污有偿
在全省率先实行全行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也是全省唯一开展工业企业排污权第三方核定的地市,推动开展现有工业企业初始排污权核定分配和可储备排污权的收储出让。累计完成26家企业排污权收储和335家重点工业企业的排污权核定,排污权交易金额1464.8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