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时政 > 正文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扶贫篇

2017-08-25 06:12:4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晨 王祥楠  
分享到:

二、滴水穿石,精准发力——锲而不舍的探索创新

“今后闽东的发展,不但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更需要寻找适合闽东经济发展的道路,其指导思想我把它归结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

——习近平《摆脱贫困·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

199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到福州市永泰县城峰镇太原村调研青梅李果生产。(资料图片)

导致贫困的原因千差万别,摆脱贫困的良方,同样需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2013年11月,在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此后,他关于精准扶贫的思路逐步清晰,不断丰富,形成“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方略。

回望来时路。翻阅《摆脱贫困》一书,随处可见习近平对摆脱贫困路径的论述。

扶贫先要扶志。习近平在宁德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他强调,人穷不能志短,更要振奋精神往前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

扶贫也要找准路子。“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作用,因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保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推动了多项找准穷根、着眼长远的创新举措落地:

全面推进“造福工程”,挪穷窝、拔穷根,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1997年开始,根据习近平的调研报告,省委、省政府把“茅草房改造”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列入“造福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福建最特殊最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向规模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新一轮创业,促进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入,打下奔小康经济基础。

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倡导并组织山海协作。建立山海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亲自出任会议召集人;推动省委出台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和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两个《决定》,促进山海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省直单位定点扶持贫困乡镇,下派挂钩帮扶工作队,立足部门、行业优势,引进资金、人才、技术,搞好资源开发,发挥“外力”作用,构筑起大扶贫格局。

人穷志不短,“山鸡”飞上“凤凰台”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习近平对矢志摆脱贫困、真正埋头苦干实干的奋斗者格外关注,不失时机为其鼓劲,以此更好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脱贫致富的过程。

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造林大户、第六届省政协委员黄振芳回忆——

1983年,我已经55岁了,一家7口人连肚子都吃不饱,是村里的贫困户,经常要借钱过日子。也是那年,党的富民政策来了,开始搞家庭联产承包,号召我们要靠勤劳致富。我不顾家人的反对,想办法贷款8万元,带领全家开垦荒山造林50亩。

造林过程很累、很苦。但是,看着一棵棵小树苗活了,一年长得比一年高,心里就很踏实,人就有干劲。不到3年,我就造林1207亩,全县第一。

大造林,不但让我脱贫了,而且让我出名了。1988年,我当上第六届省政协委员。

更让我自豪的是,新来的地委书记习近平听说我的事后,也格外关心我。

1988年7月,当时我一家人在炼山为来年造林做准备。有人跑来对我说,地区新来的习书记听说了你家造林的事,就来看你了。我急忙迎过去,看见一个年轻人,个子有点高,满头是汗,一脸微笑地看着我。他看到几个山头都是我造的林,树苗都长得比较好,表扬我为闽东绿化植树带了个好头。他鼓励我,人穷不能志短,更要振奋精神往前奔。

没想到我的林场能给习书记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后来,他把这次经历写进《摆脱贫困》,表扬我说:“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

半年之后,我又在山上见到了习书记。1989年元旦,他又来林场调研。这一回,习书记还种下了3棵杉树。

看到林场的面积又大了不少,认真听我说计划在林下套种马铃薯,“以短养长”,习书记高兴地握住我的手说,你这林场搞得好,值得推广。他还交代地区、县里来的领导要帮助好好总结。

我以为习书记只是鼓励我,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的2月23日上午,他把我和其他7位农民代表请进了地区行署会议厅,为地直机关副科长以上干部作改革十年的形势报告。我们8位都是全区、甚至全省很有名气的脱贫致富、改革创业的带头人。《福建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件新鲜事,说我们是“山鸡”飞上“凤凰台”。我觉得报纸说得很对,也很形象。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不是习书记,我一个种树的,哪能在“府衙”里作报告呢?

1989年9月,地区在屏南召开全区开发性生产暨脱贫致富现场会,习书记在谈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再次表扬了我,说我是“绿了荒山白了头”。

习书记为什么要不断肯定我、表扬我,为什么要在我家林场种下3棵杉树?他是鼓励我要继续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勤劳致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