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绿色咏叹——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实践

2017-09-01 15:08: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取舍有道:用制度力量推动绿色转型

今年6月27日,福建三钢集团公司三化公司合成车间最后三台高压机停止运行,标志着在三明城区挺立了近60年的“三化”生产线全线关停。

三化公司的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福建省三明化工总厂。该厂地处城市中心,周边城市设施、居民区密集,随着环保要求不断升级,“三化”身负的环保压力与日俱增。

作为老国企,“三化”高峰期人数超过6000人,管理岗位上走出过三个副部级干部,它的全线关停并非一路坦途,转机得益于两项环保制度创新——

为走出常见的“企业污染、政府埋单”困局,三明市从2015年开始试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三化公司去年投保环责险时,保险公司认为该公司地处市区,且液氨产品的环境风险极高,因此提高保险费率。

为落实“资源有价、环境有偿”理念,三明市率先试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所有新建工业项目的排污总量指标不再无偿调剂,均需通过交易获得,可以出让、质押、变现的排污权由此从“鸡肋”变成了市场新宠。

据三明市环保局核算,全线关停“三化”,一年能减少废水排放470万吨,减少各类主要污染因子合计537吨,关停后腾出的排污容量通过挂牌出让,三钢集团换回了3000多万元的真金白银。

“三化”关停是三明市环保升级和工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三明市环保局局长吴成球说,三明作为老工业城市,产业一度以钢铁、化工、造纸等为主,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保历史欠账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14年初,三明市环保局在福建率先出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细则》,根据企业环保状况分“优秀”到“不合格”4个等级,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这一招让环保“差评”企业如坐针毡:有的被责令停产,有的被停止信贷,有的被暂停上市……以信用手段倒逼企业治污从他律转向自律,今年,福建首次对2247家企业开展环境信用评价,评价结果推送至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位于闽南泉州湾的石狮市,是中国休闲服装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包括5000余家服装及配套企业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近500亿元。然而,作为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染整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也成了石狮的一大难题。

石狮市环保局副局长吴侯介绍,2011年底,该市开始陆续淘汰三大印染集控区内的62家企业、111台燃煤蒸汽锅炉,通过3年多的攻坚,集控区工业企业初步告别“燃煤时代”和“烟囱岁月”。今年夏天,石狮市又通过加大奖励、限时整改等多种手段将全市染整企业的燃煤锅炉和烟囱全部取缔。

承受一时之痛,换得长远之利。石狮市新华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胜利算了一笔账:以往企业一个锅炉房需要20多个员工轮流值班,一个月烧掉1300吨煤;现在用进口汽液染色机,仅用水、蒸汽就减少50%以上,接下来准备引入德国智能控制系统,生产的高端面料售价可提高一到两成。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福建省通过规划约束、源头管控、环保带动、市场倒逼等多措并举,构筑起治污清淤、节能减排的“绿坝”体系,挤出粗放发展水分,释放绿色牵引效应。

——优化绿色布局,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全省五分之二县市和197处区域列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一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创新红线管控制度,全省近48%的国土面积纳入红线范围进行保护,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609万亩。

生产与生态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面对这样的现实考题时,福建莆田市作出了“壮士断腕”的选择:一边是投资500多亿元和每年创税50亿元的高回报;一边是每天40万吨淡水消耗和35万吨污水排放的高代价,莆田市放弃“到嘴的肥肉”,把一个林浆纸项目改为农产品加工基地。

——聚集绿色动能。把试验区建设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一方面提升传统产能绿色化水平,综合运用阶梯电价、差别地价、等量淘汰、财政奖励等政策,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另一方面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新能源、集成电路、物联网、大数据、石墨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二产。

以“生产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福建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充分挖掘生态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价值,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丰富成果。

截至今年6月末,福建省内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1640.28亿元,同比增长12.58%;仅上半年便实现从高污染、高能耗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退出贷款110多亿元;从去年底起启动运行福建碳排放交易市场,并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碳汇纳入其中,半年多来累计成交金额超亿元;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累计成交金额突破5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行长单强表示,福建目前林业金融创新、环境权益交易融资、绿色金融市场和体系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正在形成一批具有可借鉴意义的福建经验。

一组数字见证了福建的绿色发展“分量”——有统计数据以来,福建万元GDP能耗水平累计下降50%以上、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累计下降30%以上,排放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四分之一。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以上。与此同时,福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全国前十、人均位居全国第七。

借绿生金: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因为盗伐,一年中村里就有7人被判刑,只要听说森林公安来了,村里的男人都四处躲。”说起20多年前的陈年往事,闽西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的老支书李永兴不胜唏嘘。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但因为林地产权不清、林业经营管理滞后,直至21世纪初,山区老百姓的涉林收入甚微,林区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林业生产力受到严重制约。

“守着青山却难致富”,一场“破天荒”的改革试验因此在捷文村点亮火种。2001年6月,在没有上级红头文件的情况下,武平县把捷文村2万多亩集体山林“平均分给农户”,并在次年推广到全县。不到两年,福建在充分总结武平等地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多年来,福建林改以促进“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为目标不断向前推进。

改革总是不断解决旧矛盾,又迎来新问题。近年来,生态优先理念下林木采伐政策不断收紧,“砍树生财”的传统林业生产经营模式面临时代新考验。

武平县岩前镇迳田村农民梁汉才林改后承包了2000多亩山场,经过多年管护,部分林木已经可以砍伐,按市场价可获利上百万元,但受制于生态限伐政策,他的林子“一棵树都动不了”。

老梁的苦恼在2015年迎来了转机,这一年,福建省开始实施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试点,梁汉才的400多亩山林最终以60多万元的价格出让给县里一家国有公司。

梁汉才说:“比直接砍树卖钱少了一些收益,但也省了很多麻烦;最重要的是,水源区里的林子保留下来了,也算给国家做了小小的贡献。”

“国家得绿、林农得利。”林改带来了生态与经济效应双赢的可喜局面,以武平为例,全县林木蓄积量从2001年的910万立方米上升为2016年的2179万立方米。全县林农人均林业纯收入3560元,比2001年增加了8倍;林业收入比重从2001年的16.6%提高到2016年的26%。

福建省林业厅林改处处长徐文辉说,10多年来,林改不断与时俱进,激活了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变,莽莽群山从“不开门的绿色银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水库、钱库、粮库”。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造福一方百姓的聚宝盆,然而,囿于时代局限和路径依赖,环境保护与民生现实之间时常发生冲突。

闽北南平市,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上游。但长期以来,南平局部地区生猪无序养殖造成了严重污染:该市延平区30条小流域有20条水质为劣V类,污粪横流的长万水库被称为“全省最大的天然化粪池”,污水流经的农田有的甚至都种不了庄稼。

面对日益恶化的污染之痛,南平市狠下决心,展开了一场雷厉风行的治污行动,从今年2月起,全市拆除养殖场7163家,削减生猪293万头;其中延平区拆除4468家,削减生猪216万头,短短几个月,南平市辖区内劣V类流域从原来20条减少到2条。

生猪养殖一头连着环保,一头连着民生。南平市的治污行动不是“一关了之”,而是坚持堵疏结合、以转促治。一方面对境内可养区探索建设“生态化、立体化、模块化、智能化、防疫化”的“新五化”现代立体生态养殖小区,目前,6个重点乡镇总投资3.2亿元的8个生态养殖小区,下半年建成投用。

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引导退养户大力发展光伏农业、林下经济、果蔬花卉种植、乡村旅游等,在绿色产业上开辟新天地。目前退养户转产3170多户,占比达70%。

在推进生态文明改革试验中,福建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摆在优先位置,通过环境整治、产业带动、生态补偿等增进群众的绿色福祉,努力拓宽绿色惠民、富民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绿色发展的让利方共享发展成果:

——着力整治老百姓“身边的污染”。针对小流域水质下降、水环境“毛细血管”淤塞问题,2016年7月出台《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把小流域整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力争年度有效投资超过20亿元。

——加快补齐农村环境建设和治理短板。为摆脱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窘境,福建制定实施农村污水垃圾整治提升三年工作方案,仅2016年,全省就投入21亿元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目前,全省超过60%乡镇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0%以上乡镇建成垃圾转运系统,50%以上村庄建立了垃圾处理常态化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破解“穷得山清水秀”的现实尴尬,福建建立起了覆盖所有重点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与地方财力、保护责任、受益程度挂钩的长效补偿资金投入制度。去年投入生态补偿资金近35亿元,大部分补偿到流域上游欠发达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

福建省省长于伟国强调,今后,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要以“机制活”为牵引,推动改革成果落实到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每一片蓝天、每一座民居和村落上,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记者刘亢 项开来 涂洪长 黄鹏飞)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