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拆”与“护”的岔路口,村民们选择了后者,他们捐资修缮古厝,唤醒了这些老宅的生机,也唤醒了洋坪村耕读传家的文脉,为偏远乡村的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古厝内的精美木雕 “明清建筑博物馆” 洋坪村距离罗源县城约20公里,2015年被评为省级传统古村落,以一座座黛瓦青砖、白墙挑檐的古厝闻名周边。这些古厝丝毫看不出“老态龙钟”,反而有种“老当益壮”的感觉。“这是因为近几年村民自发捐款,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依次对全村16座古厝实施了修缮,让古厝重新焕发了生机。”洋坪村党支部书记萧雪雪介绍说。 洋坪村由明代萧姓先祖迁居而建,至今经历21世,保留着族居的传统,村里只有四五栋新建楼房,而古厝、庙宇、书院、土楼等传统建筑占全村建筑总面积一半多。 “大家长期住在古厝,感情深厚,极少有拆了古厝建新房的念头。”热心村庄建设的萧永洋,是洋坪村的“古厝专家”。他说,前几年不少村民靠从事石板材行业发家致富,但没人大兴土木盖新楼,而是把钱用在对古厝的修缮上。 2013年至今,在仅有114户、354人的洋坪村,仅村民自发捐出的古厝修缮款就达800多万元,修缮工程已完成95%。“今年2月,村里还从宁德请来了专业队伍,对全村人的祖厝——1号古厝实施修缮。”萧雪雪说。 萧永洋说,16座古厝就像一颗颗“珍珠”,通过小桥流水、中心公园、休闲长廊等配套工程串在了一起,让洋坪村获得“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