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项裕兴 通讯员 罗鸣灶)“我们村有178户,去年10月开展‘福林贷’试点后,有一半以上的村民从银行拿到了贷款,总额800多万元。”在三明市梅列区洋溪镇饱饭坑村,郁郁葱葱的竹山连绵起伏,村主任邓毓权说,有了银行贷款,村民可以更好地发展林业生产。
开展“福林贷”试点,是三明市持续深化林改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坚持把改革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加快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抓,认真谋划,精心研究,林改、医改、金改、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等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奏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强音。
福建金森公司“智慧林业”的无人机正在进行外业调查。沙观球 摄
先行先试,深化改革不停息
三明的发展始终与改革相伴相随、相互促进,改革的基因一直在三明这片红土地上传承。
近年来,三明市通过持续探索林改、医改、金改、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等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动力、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小胜即满,更不能停滞不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改出成效、取得长效。
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长期以来,因为担保难、抵押难等困扰,银行信贷支持林业发展收效甚微。
2014年,三明在全国率先推出15年至30年期的林权按揭贷款,解决了林业大户贷款问题。2015年,三明推出林权抵押贷款新产品“支贷宝”,林农能够以所要购买的林地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了林权流转中买方资金不足和变更登记过程可能出现纠纷等问题。
金融助力,沉睡的山林资产变资金。然而,当地90%以上山林林权分散在林农手中,因为林权小额分散,银行监管、处置难,致使目前林权贷款授信集中在国有林场与林业大户手中。
如何进一步盘活一家一户的零星分散林业资源?去年9月,三明市政府与三明农商银行合作推出“福林贷”,有效解决了分散林权贷款难题。
改革从来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创新普惠制林业金融产品,只是三明市先行先试、持续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从2012年开始,三明市以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为重点推动医改工作,得到了中央肯定、省里支持和群众拥护,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今年初以来,三明市进一步探索改革新路径,以组建紧密型医联体为载体,以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推行“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推动医改工作再深化、再出发。
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三明市积极对接省上帮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在现有金融产品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深受企业欢迎,初显成效。
……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三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越吹越响,一项项改革犹如春花竞放,此起彼伏,引人注目。
三明机场忙中有序。 林文斌 摄
稳步推进,激活发展新动能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三明市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扩大受益面。
“通过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我们拿到了银行500万元的贷款,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提起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中机铸材科技(福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先富连连点赞。
去年6月,沙县借鉴三明市林权收储按揭贷款成功经验,由金沙园建发公司出资设立三明金沙园融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按照“土地不高于挂牌价,厂房不高于重置价”原则,银行为金沙园小微企业提供资产抵押贷款,融辉公司为园区企业贷款提供资产抵押物收购保证,帮助园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三明及时总结企业资产按揭贷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优化抵押登记服务。
去年10月,三明市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工作现场会在沙县召开,总结推广沙县与兴业银行三明分行合作开展的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创新做法,进一步增强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效。
三明生态新城湿地公园花海绚烂。 林文斌 摄
和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工作一样,“福林贷”也是由点上的盆景成为面上的风景。
去年9月,三明市与农商银行合作,推出普惠林业金融产品“福林贷”,在梅列、三元两区进行试点,不仅填补了碎小林权无法贷款的空白,而且树种涵盖人工用材林、毛竹林、果树林、油茶林、茶树等所有树种,实现了林业金融服务在不同林权面积、不同树种的全覆盖。
今年6月,“福林贷”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授信96个村,发放贷款77个村、693户、6881万元,预计今年仅“福林贷”可新增林农贷款10亿元以上。
成熟一项推广一项,医改工作也是如此。今年1月,三明市启动以组建紧密型医联体为载体,以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推行“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在尤溪、将乐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市总结推广,朝着全民健康再出发。
改革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三明市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将乐医改乡村一体化,药品“零差率”。 沙观球 摄
释放红利,增强百姓获得感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三明市持续深化改革,激发改革多重效应,取得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7月11日,内科詹德尚、儿科肖永伟;7月16日,内科陈有钧、外科张敬鑫……
走进尤溪县总医院坂面分院门口,一张悬挂在墙上的“专家行程日期安排表”非常醒目。按照计划安排,7月11日,从医20多年的詹德尚来到距县城25公里的坂面镇坐诊。
上午7时55分,患者吴德堪已在等候詹医生看病。问诊、化验、开药,总费用153.12元,其中自付35元。“在家门口就有县专家看病,不仅负担没有增加,还省下了路费和时间。”吴德堪指着费用结算单说。
实现在家门口看病,要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作为保障。今年初以来,三明市第一医院与尤溪县总医院建立对口协作机制,通过下派专家坐诊、手术指导、专题讲座、巡回义诊等方式,面对面指导基层医技人员开展诊疗,共诊治各类病人4710人次,其中,住院患者1160人次,门诊患者3550人次,完成各类手术184台,开展医疗教学查房116次。同时,接收尤溪县总医院医生21人次进修培训。
永安竹海郁郁葱葱。 魏兴谷 摄
改革成效要用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来评价,这样的改革才能改出凝聚力。
永安市洪田镇留山村村民邓林建是洪田村的营林大户,承包洪田村近2000亩林地。几年前,他用1600多亩杉木林作为抵押,从银行贷到290万元,并用这笔钱买了两片杉木林,还造林1000多亩。
邓林建只是三明市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受益者之一。目前,三明市已发放林权按揭贷款8.4亿元,已办理林权“支贷宝”贷款6360万元,广大林农依托林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组织,对林地资源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精细管理商品林,科学保护生态林,不断提升林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改革红利与日俱增,不仅增强了百姓获得感,也推动了发展。
自去年8月22日发放首笔贷款以来,三明市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共授信18.13亿元、放款15.63亿元,有15家银行为66家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覆盖全市所有省级以上园区。
七尺村卫生所变身记
□通讯员 邱慧敏
12日,尤溪县西城镇七尺村卫生所。村民杨国帆因发烧、咽痛、咳嗽前来看病。经过村医陈宝信诊断,杨国帆是呼吸道感染。拿了两天药并打了针,总共花了23.09元,医保报销15.52元,自己才花了7.47元。
看病便宜了,是大家的普遍共识。如今,村民每年可以享受最高120元的门诊报销,而且每次的诊疗费也有补助。
随着三明医改的推进,村卫生所发生了巨变。在尤溪,越来越多村民享受到了医改释放出来的改革红利。
今年58岁的陈宝信,是七尺村卫生所的两名村医之一,从1975年就开始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早年被称为“赤脚医生”。他说,首先改变的是村民的就医环境;其次是医疗理念正从原来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而随之改变的,还有村医的职责和收入。
去年4月,尤溪县启动乡镇卫生院在村设立卫生所工作,通过行政村为村卫生所提供按标准化建设的卫生所业务用房,县、乡、村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更新。西城镇卫生院、村委会等共同筹集资金对七尺村卫生所进行改造,更新添置了电脑、橱柜、药品等。陈宝信与同事们搬入了标准化建设的崭新卫生所,药械设备都更加完善了。
今年4月21日,尤溪县总医院成立。尤溪15个乡镇卫生院、212个村卫生所等开始逐步纳入县总医院一体化管理,形成县域内医联体。七尺村卫生所是医联体建设的其中一个末端,担负着全村基本公共卫生、医疗和应急救治服务。依靠尤溪县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技力量,还强化了对村医在诊疗、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升。
医疗环境改善后,带来了业务量的提升。陈宝信说,原来卫生所平均每天看病人数在20人左右,现在提高到平均每天30多人。
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七尺村共有3100多人,目前全村已签约服务2288人,签约率达73%。陈宝信他们还重点为村里签约服务的200多名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体检等服务。
村医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了基本诊疗收入外,村医还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卫生津贴等收入。村医基本工资由乡镇卫生院每月预发,年底按统一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后再发绩效奖金。陈宝信每月看病收入4000多元,现在加上公共卫生服务等收入,每月收入可达5000多元。
如今,七尺村卫生所设有诊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健康教育室,能为周边7个自然村的村民及九阜山旅游景区的游客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医疗和应急救治服务。
新桥村支书的底气
□通讯员 肖首洲 刘静云
上月,沙县高桥镇新桥村曹邦自然村到省道的600米村道拓宽工程完工。
新桥村距集镇4公里,有284户1153人,全村林地面积9815亩,砍树曾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4年,沙县全面启动林权制度改革。林改后,新桥村将林地经营权承包到户,村股份林场经营面积仅1500亩。
“村财薄弱,一年到头也不过2万元。”村支书廖其泉说,连干部工资都不够支付。
“2009年村换届选举时,村民们的务工补贴还是村两委干部垫付的。”廖其泉回忆,最困难的时候,自己和村主任垫付资金近10万元。
摆在廖其泉面前的,还不仅仅是工资问题。2010年,新桥小学被鉴定为危房,重建是村民最迫切的期盼。
村两委干部又咬咬牙,商量着再砍一部分林子。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里砍伐了一片500多亩的山林。由于每亩出材量不到7立方米,收入仅50多万元,刚好够新桥小学重建。
树砍了,新一轮造林抚育资金又让村里犯难了。不仅是资金,管护不到位、山场抛荒、林分质量差、砍伐收益低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为改变现状,2011年,新桥村将砍伐后的林地入股县采育总场,双方联合造林。
我出地,你造林。依托沙县林业采育总场在森林资源培育、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提高村林业股份林场的森林蓄积量和防灾抗灾能力。
经专业管理,仅6年时间,这片合作造林林场每亩蓄积量已达3立方米以上,远超过村民小组以及村民自留山经营的幼林。
然而,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虽然林分质量提高了,但采伐依然是变现的唯一途径。
“一个轮伐期要26年,村里依然是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廖其泉说。
转机在2016年,沙县探索建立“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享、收益共盈”四共一体模式,合作双方共担管理费用、共享经营利润。
在联合造林的基础上,去年8月,新桥村在全县率先和县采育总场签订合作经营协议,通过森林资源资本化运作,实现“绿色银行”再增值。
如何增值?简而言之,就是换个方式靠山吃山。新桥村从“以地入股”转为“以林入股”,实现“固定分红”。村股份林场将中幼林进行资产评估,将51%的股份转让给县林业采育总场,由其负责管理。双方按股份比例承担林地使用费,按照“先预付,后结算”的方式,新桥村每年可获得县采育总场支付的股权转让资金占用费、林地使用费等持续性收入近6万元。
“村财收入翻了3倍。”村集体收入的稳定增加,使廖其泉心里有了底气:去年完成村主干道路拓宽,今年完成自然村道拓宽;下半年要沿着省道安装路灯;明年计划新建一所村老年人幸福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