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 正文

福建:高校“+企业”的教学融合尝试

2017-09-29 10:59:40 张颖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近几年,全国部分高校正处于由传统形态大学向现代应用型大学“转身”的关键期。这一次“转身”,意味着将重新定义和改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推出“CSDP”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在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边界等方面做探索——

高校“+企业”的教学融合尝试

  协和学院学生到广捷消防器材公司参访。

东南网9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通讯员 林响 文/图)新学期开始,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系召集特聘的企业讲师团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教学会议。

30多位来自中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对新学期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探讨,并各自明确了教学任务。管理学系主任鄢奋表示,5年来,他们开展了“认知-融合-驱动-实习四阶段综合教学(CSDP)”教学改革,让企业全程参与改革,形成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体,以创业实践与校企合作为两翼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目前管理系已经聘请10多家中小企业的33名中层骨干成为兼职教师,亲自授课,共同编写教材。这些企业讲师不仅实战经验丰富,而且考试形式另辟蹊径,与高校师资队伍形成互补,较好地实现了教学改革目的,搅动了高校教学这一池春水。

以企业需求情境进行教学

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路上,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同样面临压力。反思高校人才之困,其实最有实际需求的是复合创新型人才缺口。“这一类人才要求既通晓理论又懂实践,恰恰最被忽略。”鄢奋表示,“按照这一人才需求落实到企业管理模块,重新定义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成为‘企业精英的孵化器’。”

在具体的教改中,他们主要突出一个重点:“+企业”。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验教学+企业”“课外实践+企业”“自编教材+企业”“师资建设+企业”这五个方面的方法,来提高企管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熟悉程度以及结合企业实践的应用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改革不是高校的“独角戏”,企业必须全程参与教学改革,而不是当“接盘侠”。“从出口往回捋”,管理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强化课堂与企业实践的融合,减少一般性理论讲授的篇幅,加大实践性教学学时的比例。例如《市场营销》课程中,他们与加润机构合作,64学时的课程一半学时由企业协助教学。

按照专业的未来就业路径,他们组织学生参访企业。从企业的组织流程,到岗位配置,在熟悉业态的同时,学生对于即将开始的课程理论的服务对象“企业”有了感性认知。

其次,在课程教学中,加润机构根据与学校共同制定的教学方案,派出企业骨干来亲自授课。“每一堂课都要面对不同的老师,但是这些老师所上的内容都是有递进性的。”管理学系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黄根表示。虽然师资队伍是“校内+企业”双师型配备,由于充分的教学沟通协调,基本实现了课堂融合的“无缝链接”。

更重要的是,企业讲师自身实践基础丰富,可以用企业情境式案例或真实任务进行教学。“他们经常是结合自己经历来讲课,讲解的内容都很有针对性,我们也更容易理解。”2016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余浩炜告诉记者。

在协和学院管理系,企管类的课程全面推行了这样的模式,如物流理论与实践课,由盛丰供应链、嘉里大通等8家企业经理共同讲授;创新创业基础课,由八萃网络科技、厦门国际银行等6家企业经理共同讲授。

不仅教学,在教材方面企业参与度也很高。例如结合企业的工作任务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材内容及结构的编排,管理系专门编写了《市场调查》《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教材;《国际货代实务》《国际物流实务》则采取由教师任主编、企业经理任副主编合作完成,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实践应用性,在教学上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恰恰是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坚力量,这种人才价值的延展性使得校企文化共融成为可能。“校企有效互动的过程,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双赢的过程。”鄢奋说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