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扶贫攻坚的实践与对策
2017-10-23 09:43:2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
分享到:
|
当前,福建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减贫事业已经到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历史转型期,深化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福建扶贫攻坚的新着力点和新动力。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指从扶贫供给角度入手,重组或优化各类扶贫生产要素配置,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促进贫困群体生产及生活产品的供给结构优化,切实提高扶贫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扶贫供给数量精准、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贫困群众需要,构建起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扶贫供给生态体系,实现2020年我省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彻底脱贫不返贫的扶贫宏观调控目标。当前,“精准扶贫”作为国家一项顶层设计提出,也正体现了公共政策的供给,要求提高供给质量,让国家政策供给更契合现在社会需求。 扶贫供给管理与扶贫需求管理的区别 扶贫既是重要民生工程也属重要经济活动,扶贫的“扶”与“贫”体现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但在宏观调控上两者显著不同: 作用对象不同。扶贫需求管理政策作用的微观对象主要是贫困地区消费者和贫困户。供给管理则主要针对社会生产者和包括政府各部门在内的各类帮扶者。 作用方式不同。扶贫需求管理政策主要调节贫困地区消费者和贫困户的消费和生存能力,即有效需求。而扶贫供给管理政策主要调节社会生产者和包括政府各部门在内的各类帮扶者帮扶的积极性、针对性,提高扶贫效率。 作用效果不同。致力贫困人口脱贫,扶贫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均可使用,用以推动扶贫开发均衡发展。但这一过程中价格水平的变化、通胀代价是不同的,对于既存在经济下行风险又存在通胀压力、双重失衡并存的扶贫措施而言,扶贫供给管理有着更积极的意义。 作用周期不同。一般而言,实施扶贫需求侧管理政策效应在短期即可显现,不管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对贫困者需求在短期内即可满足,但短期政策效应过后的返贫现象显著。而扶贫供给侧调节不仅具有短期调控的政策效应,更具长期的施策效应,因为影响贫困地区贫困户改善生产行为、增强内生动力的政策带来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变化需日积月累,不管是帮扶的社会生产者的效率还是贫困户的自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是扶贫资源配置结构、扶贫产业的调整,都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长期积累过程,往往难度大、投入精力更大。 福建扶贫攻坚的实践意义 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合当前经济新常态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随着我省主要农村地区生活生产资料的供需由过去的紧张状态转向紧平衡状态,加上规模迅速扩大的中产阶层和400万多已脱贫人口对优质、安全生活生产资料需求带来的消费结构转变,我省扶贫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也呈显性化,宏观的供给约束不断积聚,贫困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如果依然单纯依靠积极财政投入扶贫等需求管理来解决扶贫结构性问题,市场扭曲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部分资金和政策落偏、供需结构错位以及扶贫供给总量不足、贫困地区生态破坏和发展差距的扩大等弊端将进一步呈现。因此,在扶贫攻坚的新时间窗口,我省扶贫宏观调控的重点也亟须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适时、适度转变。 福建扶贫攻坚的主要对策 一是加强扶贫力量资源整合,实现因村派人因户精准帮扶。要积累扶贫的人力资本,建立和完善符合我省实际的扶贫力量资源整合机制和扶贫瞄准机制,动员和组织政府及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扩大扶贫领域的多维度合作与交流,促进贫困人口生活改善。 二是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者。要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加强我省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主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平台,提高贫困户自身生产、创业本领;组织、发动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骨干、种养大户吸纳、带领当地贫困户参与劳动生产致富,多方联动,引导贫困群体逐步成为新型经营主体。 三是加大金融扶贫力度,促进民间资本的参与。扶贫供给侧结构的优化有赖于金融资本供给的调整与改善。要立足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实际,加快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扶贫有效性和精准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供应链融资、健全扶贫保险体系;通过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扶贫公益基金和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等,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扶贫;运用多种金融政策、财税工具,完善金融扶贫服务,防范金融扶贫风险。 四是完善土地、林权流转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扶贫资源配置、提高扶贫效率的前提在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要在坚持基本国策不变前提下,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加快我省土地、林权流转,提高贫困户拥有的生产资源的价值;强化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示范效应,推进移民扶贫搬迁工作、促进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五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创新农产品价格机制。当前我省贫困人口多数在农村,因此脱贫攻坚关键在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供给及附加值增加。要建立健全“产、学、政、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运用的内生动力机制,发展我省高效生态农业;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突破口,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使农业附加值在拉长的产业链中得到提升,农产品的价格机制得到改善,贫困户赢利空间得以拓展。 六是深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夯实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社会安定、减少呈现贫富差距的重要机制。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整治与修复贫困地区生态脆弱、污染严重、肥力下降的耕地等自然资源;发展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加强贫困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纳入农村低保,实现社会保障政策扶贫,夺取扶贫攻坚全面胜利。 (作者为福建师大经济学博士生,副研究员) |
相关阅读:
- [ 10-18]多位联合国官员:中国的扶贫成就令世界瞩目
- [ 10-17]“中国的成就太了不起了”——记发展中国家记者团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 [ 10-17]【砥砺奋进的五年 大型成就展】短视频丨织“网”促扶贫 贫困地区逆袭不再是梦
- [ 10-14]全省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召开
- [ 10-11]【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奔小康 脱贫攻坚谱新篇
- [ 10-11]福州推进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
- [ 10-10]打造富民增收的浙江扶贫新经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