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阳演艺中心,小小传承人表演《钱塘县》。 东南网11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吴通华 文/图)有过成功和辉煌,也经历着困境与危机——这几乎是所有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特别是珍稀剧种共同的命运。 300多年的传唱,北路戏在寿宁县亦是几度浮沉。今年,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帮扶下,凤阳镇北路戏剧团与鳌阳镇鳌峰北路戏剧团双双开锣亮嗓,让“国宝”级艺术遗珍再亮光芒。本月13日,投资500多万元、以民办公助形式建设的寿宁北路戏保护与传承基地(凤阳演艺中心)投入使用。听到寿宁县“理论宣讲轻骑兵”文艺小分队用字正腔圆的北路戏唱腔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穿越时空 薪火相传 夜幕降临,一阵锣鼓响过,一段遥远而又熟悉的北路戏唱词便从凤阳村的临水宫飘来。82岁的老艺人刘帝艮准时来到这里,认真观看北路戏传人排练剧目,指点演员们的唱腔、姿态。 刘帝艮14岁进戏班,60岁才离开舞台。当年,他和戏团每年要从农历正月初三外出演戏直到三月初三,三月间足迹遍布福安、周宁、屏南、古田及浙江的泰顺、平阳一带。他说,备演的剧目有十几个,《穆桂英挂帅》《董永卖身》《十五贯》《薛刚反唐》等最受欢迎。每到一个村庄,要演三四个晚上,每晚演四五场。回忆当年,老人兴奋地说:“现在做梦仍在演戏,北路戏不能没有传人。” 北路戏原名福建乱弹、横哨戏,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一带,现在属于珍稀剧种。从明朝开始,北路戏就在凤阳镇唱开了,最辉煌时镇里有三个戏班——南路班、东路班、北路班,以北路戏班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1946年,北路班剧团艺人刘文楷重新组合创办北路戏班,俗称“阿楷班”,在闽浙一带名噪一时。解放后,他将凤阳北路剧团部分演员带到县城,组建了寿宁县北路戏剧团。 1963年冬,剧团编演现代戏《张高谦》,在福建省第三届戏曲现代戏汇演中引起轰动,随后应邀到全省各地巡回演出。1965年,该团赴赣、湘展演6个多月,行程逾5000公里,演出400多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当时被称为古老剧种的“天下第一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