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海峡媒体峰会举行 福建日报社总编辑梁建平作主题演讲:《加强传播手段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7-12-06 14:11:27 来源:台海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台海网12月6日讯 浅水一湾,同胞情深;两岸合作,媒体先行。今日,在漳州,第八届海峡媒体峰会正式开幕。 开幕式上,福建日报社总编辑梁建平作了题为《加强传播手段建设的若干思考》的主题演讲。 致辞原文: 加强传播手段建设的若干思考 梁建平 (一) “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命题。这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从事传播的媒体人必须认真学习并努力践行的一个紧迫任务。 关于传播手段的创新,习总书记在2016年的“2·19”讲话中就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新型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更早时候,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强调:“宣传工作要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手段创新,就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充分肯定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他又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为此,在谈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在论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等。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和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的一系列论述,我们必须切实增强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加强理论武装,而任何一种理论要产生广泛影响,既要有独特的思想魅力,又要有先进的传播手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建设就是传播能力建设。提高传播能力,需要进行传播手段建设与创新。对舆论领域而言,这个建设与创新着力点在于媒体融合发展,在于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抢占传播制高点。 (二) 以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来审视这些年的媒体融合,开始建设但未全面建设,初见成效但离要求甚远。传播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格局不断变化、受众需求日益多元多样的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必须有新的传播手段。 就以福建日报十九大报道为例。十九大期间,福建日报社以报网端微一体运作的方式组织宣传报道,虽然纸媒报道量也创历史新高,但真正传播多、传播快且影响力大的,还是网端微的报道,一是不断的报道海量、即时;二是独特的新网产品传播力比纸媒更具优势。例如“我给十九大寄封明信片”活动,大会前通过新福建客户端和官微发布,7天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请查收福建人民的民生大礼包”H5,会议期间点击量超过11万;“一起来学十九大”线上活动,3天点击量破百万,总点击量超500万。 除了移动传播新产品外,纸媒的一些重点栏目也通过与网端联合包装推送,扩大影响力。例如《全面小康的福建故事》全媒体报道,“向总书记报告”全媒体报道,均以报网端分别呈现的形式推送。初步统计的数据,十九大期间,东南网、新福建客户端和福建日报官微的点击量超过2000万,试想,如果没有网端微,报纸的阅读量是极为有限的。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这几年福建日报社按照省委关于打造“一报一台一网(端)”的部署加快建设,以中央厨房建设为抓手,努力推动福建日报、东南网、新福建移动客户端、福建日报微博微信一体化运作;形成集团融合发展的龙头。运用网端微等传播新手段,福建日报新闻报道改变了单纯纸媒受出版时间和发行区域限制的困境,初步能够做到即时报道、多元呈现,扩大传播、扩大影响,特别是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福建日报的融合报道开始能够有效争夺话语权和主导权,成为各级党政和公众关注的重要信源。 最突出的事例是抗台风报道,过去单靠纸媒,我们只能24小时报道一次,等你报道时台风已过境,报纸也送不出去,所以福建日报连防汛指挥部成员都不是。但现在有了网端微,我们可以即时、滚动播报,24小时现场播报,互动播报,报业集团也成为抗台风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主力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