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3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琳斌)
2017年,我省养老事业再上新台阶: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水平继续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又迈出坚实一步,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完善政策机制。
我省已明确,到2020年,基本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要想按期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养老政策体系,形成全面、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体制机制。
去年3月,《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开始施行。此外,去年,我省紧紧围绕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力度之大全国少有,成为当年全国养老事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十条措施》《进一步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十条措施》《“十三五”福建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努力加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方面工作,积极完善老龄政策制度,强化老年人民生保障和服务供给,改善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支撑条件,确保老龄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
不断探索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应对银发浪潮,推动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会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有的事先难以预料,有的涉及多个部门。这就需要我们以对老年人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法治的框架内,敢于创新,积极探索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
去年,针对居家养老设施不足、机构养老发展不快、医养结合水平不高、养老服务人员匮乏等短板,我省加快实施兜底保障、医养结合、精神关爱、智慧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产业培育、队伍建设等工程。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在促进专业化组织落实服务、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准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让更多老年人享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力争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
截至2016年底,全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2万,占总人口的13.73%。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616万人,占总人口的15.85%。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任务将更加繁重。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快补齐老年民生短板,加快构建养老、孝老和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动我省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亏钱也要办下去”
福建日报记者 黄枫 通讯员 苏福彬
24日,在永春县湖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院子里,几位老人围坐一起晒太阳、聊家常,不远处的南音室里传出悠扬的乐曲。该中心成立于2016年10月,占地3000平方米,是一家集医养结合、日间照料、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养老机构,目前拥有老年公寓26间、60张床位。
湖洋镇人口4.4万多人,其中老年人6700多人。该镇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在外地从事商超等生意,留守老人中8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问题比较突出。
为帮助高龄空巢、留守老人安度晚年,在镇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下,该镇陈文树、黄阳泽、李洋琴3位爱心人士自筹资金近50万元,建立了湖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入住26位8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6位老人成为日间照料对象。李洋琴负责中心日常管理工作,还聘用了6名员工。
走进养老中心老年公寓,只见宿舍内电视、空调、热水器等设备齐全。养老中心还配套了日间照料室、食堂、康复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书画室、棋牌室、南音室等设施。
83岁的老人黄绿家住湖洋镇玉镇村,她虽有3个儿子,但老大经济条件较差,老二老三又长年在外。自从入住养老中心,老人心情明显舒畅了许多。“来到这儿,认识了许多老伙伴,大家说说笑笑,日子不闷了,真好。”黄绿说。
由于养老中心环境好、服务好,一些外地留守老人也慕名而来。家住南安水头镇龙凤村的傅晚老人已84岁,一名湖洋人在他家附近开超市,老人听说了这家养老中心,就抱着试住的心态来了,住了一阵子就不想离开。
“我们这里的条件比较好,养护一位入住老人每月需成本1200多元,但我们只收取980元。从中心成立到现在,已经亏损了6万多元,都是我们三个人自己掏钱补上。”陈文树说,“就算是继续亏钱,我们也要办下去。党和政府对养老工作很重视,我们民间有能力的也要帮助做好这件事,把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陈文树等人的善举感染了许多人,一些在外的湖洋爱心人士也行动起来,经常向养老中心捐款捐物。前不久,在上海做生意的刘明治回乡为养老中心捐赠了价值5万多元的生活和办公用品。“一年多来,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累计价值达10多万元。有这么多爱心人士的支持,我们就更有信心办好中心了。” 陈文树说。
“决不能延误病情”
福建日报记者 吴恩儿 通讯员 邱春静 柳志勇
仿古长廊里,老人们在拉家常;娱乐室内,几位老人在切磋棋艺;书画室中,90岁的龚奇老人在练习书法……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在浦城县万家福托老院发生。从最简单的集中看护到现代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行业15年的吴秋妹见证着浦城养老事业的发展。
18年前,吴秋妹的母亲和婆婆相继病重,忙于生计和照顾病患让她力不从心。“那时我也想找人帮忙照顾,但是浦城既没有托老机构,也难以找到让人放心的看护。”两三年下来,吴秋妹慢慢掌握了照顾病人的基本技能。看到身边有很多人面临着和她一样的困境,吴秋妹萌生了办托老院的想法。
“2003年,我在龙潭门租了一套房子做托老院。为了让更多的子女无后顾之忧,我给托老院取名叫‘孝子乐’。”孝子乐是浦城最早的托老院之一。凭着自己的勤学和热情,很快,院里就住进了二十几位老人。随着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 2005年,吴秋妹将托老院搬到了西门公园内一套可容纳五六十人的房子。2007年,吴秋妹在德秀大道里塘路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托老院,可容纳200余位老人。
“经常有老人因为家庭条件有限等原因延误病情。决不能延误病情,我就想着办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让更多的老人得到及时救治。” 2015年,吴秋妹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开始筹建浦城第一家医养结合的现代化专业化养老机构。截至目前,浦城县万家福托老院第一期工程已建成1幢医护楼、2幢康复楼和1幢设备楼,总建筑面积将近3万平方米,70多位老人成了万家福的第一批受益者。“他们的服务态度很好,很有耐心,照顾很到位。”今年82岁的洪和森老人对万家福的服务非常满意。老人的妻子因为腿脚不便想住养老院,他便陪着老伴在武夷山社会福利中心住了三年。听说家乡开了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二老便一起搬来了万家福。
吴秋妹的创业经历,是浦城养老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浦城养老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通过民办社会养老机构、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行“互联网+社区服务”等方式,将更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覆盖到城区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