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今日要闻 > 正文

网事:《论语》进高考之启示

2018-01-30 09:48:04 张立庆 林旻煜 林杰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赵舒文  
分享到:

2018年1月30日福建日报网事版(9版)主要稿件:

《论语》进高考之启示

评论:《论语》进高考 尴尬还待解

首部“惠安石雕技艺传承”题材微电影《守艺人》首映

《论语》进高考之启示

东南网1月30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 文/图)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日前正式发布。与2017年相比,新版《考试说明》在语文学科中,将《论语》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同一天,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语文新课标中,要求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深入学习研讨。原课标“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针对这些变化,学校、老师、家长该如何接招?记者进行了多方走访。

福建东成私塾老师在吟诵经典。

《论语》纳入北京高考 引发国学学习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寒假,一款名为《一读就懂的四子五经之〈论语〉》小程序,一经上线接受大家免费试听,立即受到了不少家长和孩子的欢迎。据该项目的开发者吴和光介绍,该小程序开发仅仅几天时间,试听量就多达3万,同时在线人数最多时达到近万人。随着小程序试听的推广,预计线上付费学习人数也会上万。

吴和光介绍,2018年高考北京卷将《论语》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家长、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寒假刚刚开始,学校接受咨询、报名的人数就不断增加,目前福州区域上课人数已增至200多人。

家长王女士表示,自己本身对国学就比较感兴趣,很希望孩子也能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当前,无论是北京高考卷将《论语》纳入考查范围,还是教育部发布的语文学科新课标,都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今后考试中,必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她建议孩子利用寒假时间开始学习国学经典《论语》。

 

福州华南实验小学在不同年段开设不同层次的国学课。(资料图片)

增加传统文化学习是大势所趋

据了解,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闽江学院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中考命题库成员严涛认为,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与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新课标》同一天发布,对于使用全国卷的考试地区来说,依然起到引领教学改革风向标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标的一个积极回应。他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此次课标改革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好地贯彻了十九大精神,将立德树人这个任务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也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严涛预估,当前福建中考语文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分值已经占到12分,相信不久的将来,高考全国卷传统文化分值也有可能从目前的6分提高至10分。

教育部发布的新课标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针对此举,在采访中有家长担心,在每分必争的大环境下,这必然会大幅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希望学校做好这方面的应对变化。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严涛认为,新课标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预计影响的是2021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必将影响到初中、小学。

福州井大小学《七律·长征》示范课,吸引100多名专家、老师观摩学习。

小学教材已换版 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福州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韩鹏峰对此次改革也表示支持。他说,2017年9月份,全国中小学生迎来统一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课本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左右。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的分量也增加了。如今看来,小学语文大幅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说明小学在这方面的改革已经走在了前面。

韩鹏峰介绍说,早在10多年前,自己就是学校第一批专门承担国学教学任务试验的老师。学校根据国学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年段的课程,一年级学习《三字经》《弟子规》,二年级学习《笠翁对韵》,三年级学习唐诗、宋词,四年级学习《论语》,五、六年级学习《道德经》及历代美文。如今,学校当初学习的一些传统文化内容已经进入了去年启用的新版教材。他指出,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把原著拿来全部学习,毕竟有些思想还是陈旧,不够与时俱进。遗憾的是,学校在教材的征订上有着一定难度,他也很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统一编写教材。

长期从事国学教育研究、培训的福州市作协少年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福建东成私塾创始人温暖闽表示,《论语》纳入高考,教育部发布新课标改革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这是大势所趋,今后有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学习比例。他说,无论从考试要求,还是从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方面来说,都应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国学。“人的精神、人格、价值观也一定是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形成,从而把持着正确的人生方向的。”他说。

据其介绍,其开展的国学公益班已经在福州市20多所学校同步开设,今年将走进100多所公办、民办中小学。在国学进校园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当前学校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认识不够,而是师资不足、教材缺乏等。

专家建议

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 推进应对改革

“进行顶层设计规划是前提,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提高师资水平是保障,开展实践性活动是补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严涛认为,学校应是教育的主阵地,老师应该是主力军。该如何应对此次改革,他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研究培训机构要对传统文化学习提供指导意见;其次是编写地方性教材,推进传统文化课程校本化;第三是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育水平,请知名文化学者、高校教授、专家开展联合培训;第四是学校要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开展实践性活动,保证课表、课时的充足。他说,只要各个方面能够持之以恒开展下去,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得以发扬光大,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一定能早日实现。

评论:《论语》进高考 尴尬还待解

本网记者 林旻煜

一般而言,在当前的教学考试模式下,要注重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夯实什么基础,或许比较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相应内容纳入中高考考试范围。

高考是教学指挥棒,各地高考改革动作不断,即使是小修小补,也能透露出各地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阅读经典文学和文化著作,具有滋养人的精神品格、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双重作用。强化对《论语》阅读的教学要求,或可视为调控纯正学生阅读口味和习惯的努力。

这或许也折射出一个尴尬。如今国人阅读状况堪忧,早有专家分析,这与大众普遍在校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关。中小学语文单篇课文的教学模式,和日常较为繁重的作业考试压力,让碎片化阅读频频取代长文本阅读。诚然对于语文的学习,阅读文学名著是重中之重。可现实是,不少文学经典名著,只要中高考没考,或许就很难引起师生重视。如今多一个《论语》,对于学生而言,会不会只是多了一项阅读复习任务?而许多学生平日里,长文本阅读的时间,或许都不好保证,更别提阅读传统经典了。

当然,语文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学生能力几何,这不是一张卷子可以完全考查得了的;相应的,指望高考去承担太多任务、发挥太多作用,也不现实。关键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如何走出“唯分数”的桎梏,能够更好地促进师生切实把语文教学的重点落实在提升能力上。

首部“惠安石雕技艺传承”题材微电影《守艺人》首映

东南网1月30日讯(本网记者 林杰)1月26日下午,首部以“惠安石雕技艺传承”为题材的微电影《守艺人》在惠安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多媒体会议中心首映。

《守艺人》由惠安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东南网联合出品。该片以惠安石雕技艺传承现状为背景,通过一户典型的惠安石雕艺人的家庭故事,反映新老两代人对传统技艺的坚持与看法,最终通过不同的方式合力守住这门传承千年的石雕技艺。

整部影片时长25分钟左右。据介绍,该微电影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完成了剧本创作、前期选景拍摄、后期制作及审片工作,是当地首次把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惠安石雕技艺搬上荧幕。

惠安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亚健表示,惠安石雕作为泉州市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惠”品牌文化的重要支点。《守艺人》的拍摄和播出,是惠安文艺创作的一大成果,有助于宣传推介“惠安雕艺文化”城市形象品牌,全面展现全县上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文化惠安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