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霞浦县半月里:畲村文化撬动“美丽经济”

2018-02-14 07:54:59 黄枫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2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枫 通讯员 夏斌 陈晓韵)近日,两辆旅游大巴驶入半月里自然村,停靠在村口小广场,村民雷智钦立即从食杂店迎了出来,热情向游客们推荐畲村特产。“这些年,我们村建设越来越美,外来游客也越来越多。村里大多数人都吃上了旅游饭,村口汽车喇叭一响,我们心里就乐开了花。”雷智钦笑容满面。

白露坑村半月里自然村,位于霞浦县溪南镇东北部,全村共83户326人,多为畲族人口。近年来,为扭转这个畲村的贫穷落后面貌,白露坑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半月里党员兴畲小组”,通过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打响文化旅游品牌,带领村民挖掘蕴藏在畲族文化中的金矿。截至去年,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3户在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下实现脱贫。

兴畲小组引领畲村发展

半月里自然村原名“半路里”,清朝雍正年间,先祖雷志茂根据村子地形犹如半月,改其名为“半月里”。当地群众在漫长岁月中,较完整传承了畲族文化。全村共有28座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古建筑,其中龙溪宫、举人府、雷氏宗祠等为省级文保单位;除了“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传统歌会活动,当地群众还创造并延续农历八月十六的祭月民俗,至今已有300多年。

虽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畲族文化,但地处深山,半月里曾长期贫穷落后。“交通不便、观念落后等,是这里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白露坑村支书钟盐栋说。半月里距主村约3.5公里,原只有一条半米宽的山路,生产生活物资进出都要靠肩挑手提。村民习惯了传统农耕生活,对发展没有新思路,不敢尝试、不敢突破。基础条件差、没有好思路,又导致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困难。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

如何转变传统、单一的生产方式,让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发展优势?2012年,在溪南镇下派干部支持下,白露坑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由5名成员组成的“半月里党员兴畲小组”,时任村支书雷国胜担当小组长。随即,半月里户代表会议召开,几番讨论形成共识,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挖掘、整合畲族文化资源,以文促旅,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

在省、市、县、镇四级资金支持下,穿越半月里的厚溪公路建成了,一边通往相邻的沙江镇,一边通往溪南镇区。同时,兴畲小组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先后前往厦门湖里区禾山街道钟宅畲族社区、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宁德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取经,学习村庄规划、文化保护、旅游产业开发、特色农业发展经验。

“路子选准了,又有了带头团队,半月里干部群众添了信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雷国胜说。

组建公司推动产业壮大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先从保护好、传承好畲族文化入手,这是半月里干部群众的共识。

村民雷其松是闽东畲族婚俗传承人,他走遍省内外畲族人口聚居地,收集畲族文物1600多件。2014年,他创办畲族民俗博物馆,使其成为半月里的一张新名片。在雷其松等热心人士支持下,近年来白露坑村不断加大力度保护半月里畲村文化,先后争取、筹措资金300多万元,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完善古村落发展规划,整修入村古官道、村口广场,仿古修复16座古建筑。2012年以来,半月里先后获得“国家级第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点”“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半月里畲族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在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中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干部群众又集思广益,决定组建公司,整合资源、抱团发展。2014年10月,半月里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80多户村民集体入股,包括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在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有力带动下,半月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显现成效:公司共举办畲族文化表演、民俗特色垂钓等文化旅游活动30多场次,吸引各地游客8万多人次;对接省、市、县旅游部门开发乡村一日游项目,通过线上APP等平台,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游客到半月里一日游,或开展观光摄影主题活动;通过媒体、微信、网站论坛等平台以及参加海峡旅游博览会、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旅游博览会等方式,推介半月里特色旅游线路和畲家特色产品。这一年,公司经营利润30多万元,每户贫困户获得分红3500元。

家家户户都有增收渠道

半月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让90%以上的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家家户户都有增收渠道。

雷智钦原是贫困户,患有比较严重的颈椎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离开后,他独自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经常需亲友接济。2015年,村里在村口小广场边为他安排一个好位置,开办起一家食杂店。去年,仅是经营食杂店一项,他就收入近3万元。

村里优先推荐贫困村民到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工,以当摄影模特、群众演员和销售畲族工艺品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我们会根据游客的拍摄需要,提供相应的畲族风情特色服务,每次收费50元。去年,我当模特就挣了3万多元。”村民邹建芝曾是一名农村家庭主妇,如今在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工。

此外,村集体创办的专业合作社也大力引导、组织村民以“绿色”“原生态”方式种茶种果、养殖家禽家畜,并以集体名义开办畲家土菜馆,优先采购贫困户的农产品。村民雷向严曾是贫困户,他家擅长制作乌米饭、糍粑,原只是偶尔当作待客点心。村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仅是依靠向土菜馆、游客出售乌米饭、糍粑等畲家特色食品,去年雷向严一家就收入7万多元。

“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让半月里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的壮大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全村干部群众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大大增强。”钟盐栋说,“去年,半月里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了1万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