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乡村振兴,松溪打“蔗”牌

2018-03-01 10:14:3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以优质产品打开市场,百年蔗种植、生产俨然成为了万前村的品牌。2017年9月,万通百年蔗科普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吸引远近村镇前来学习取经。

赶在冬天霜冻前,万前村的村民正在收割甘蔗。

几经沉浮,百年甘蔗园的沧桑

松溪河畔,一片七分八厘九的蔗园历经百年而不衰。

据专家考证,这片甘蔗地是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栽种的,至今已有291年历史。令人称奇的是,一般的甘蔗宿根寿命只有三到六年,而万前村“百年蔗”的宿根却已有两百多年,相当罕见。因此,这片百年蔗享有“世界第一蔗”的美誉,2016年被农业部列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

“最早有两亩地咧。”93岁的魏世早是母蔗地归村集体所有前最后一任主人,这片甘蔗林也是全村最早的甘蔗园。“有一年霜下得早,附近甘蔗都被冻死了,只有这两亩地不怕冻,活了下来。”魏氏家族世代遵守祖训,守护这片“风水蔗”。上世纪60年代,甘蔗成了村民度过饥荒的“救命粮”。感恩之余,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甘蔗,以此来养家糊口。

58岁的村民王仕有是土生土长的万前村人。在他记忆里,村里山地多,田地少,缺少水源,粮食产量极低。为了换大米,村民种地瓜、甘蔗等适合旱地栽培的作物,等甘蔗收成后,靠两台水车榨汁,三口锅熬糖,制成的红糖“黑不溜秋”,一块就有0.5公斤重,成品由村里统一按人口分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公斤红糖只卖几毛钱,前几年一公斤红糖最多也就卖到六七十元。村民一年背一次红糖到附近东平、郑墩等集市去换米。

红糖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甜头,220多户村民重新寻找出路。上世纪90年代后,甘蔗林少了,慢慢被蔬菜、茶叶等包围,多数村民选择跟风,听说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只剩下百年蔗园,这片甘蔗林成了全村所有人逝去的回忆。”村支部书记吴庆有心有不甘,但是甘蔗致富路走不通,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成片的甘蔗林消失。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