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依靠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转型升级和内部降本增效,2017年,三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10.58亿元,同比增长71.06%;实现利税108.64亿元,同比增长401.97%;其中利润82.66亿元,同比增长574.26%,取得了建厂以来的最好经营业绩。”5日,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三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要知道,在2015年,三钢还面临着严重亏损的窘境。是什么让这家企业短短时间内迅速扭亏为盈,并交出如此耀眼的成绩单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对此我们感到很振奋。近两年来,我们正是依靠改革创新,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黎立璋说。
黎立璋认为,扭亏为盈,首先得益于发展战略的变革。
这几年,三钢围绕“打造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这一目标,致力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制订并实施了《三钢产品结构调整和受限产能升级改造规划》,使工序配套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有效地促进了工艺装备的优化升级。“预计到’十三五’末,三钢所有工艺装备将全部实现大型化,生产效率和经济技术指标进一步提升,企业进入钢铁行业竞争力极强方阵。”黎立璋介绍说。
同时,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逐步提高钢铁智能制造水平,打造智慧钢铁企业。“我们的物联云商项目可以为客户提供具备全套解决方案的营销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也使得三钢由单纯的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制造型企业转变。”黎立璋说。
扭亏为盈,还源于精细管理。
据黎立璋介绍,三钢集团积极开展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梳理编制工作,目前三钢本部已完成15663项岗位标准作业流程的编写、发布、培训和稽核,基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冶金企业中率先在所有岗位实现了奖金“一键式”分配。“职工当天下班就可以知道自己当天的绩效与奖金,使奖金分配公开公正,解决了分配上的‘大锅饭’问题,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精细化管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去产能方面,三钢对“僵尸企业”——马尾中钢公司进行破产处置,淘汰了马尾中钢的50万吨钢和100万吨材产能;去库存方面,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灵活市场运作,降低原燃料和产成品库存,2016年原燃料库存比2015年降低了一半,产成品厂内库存降至3~5天;去杠杆方面,通过资本运作和提高盈利水平将企业资产负债率由2015年的73%下降到现在的46%;降成本方面,通过总结并实施富有三钢特色的全流程同口径降成本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将吨钢工序加工成本降低了200多元、成本指标进入全行业先进水平;补短板方面,通过利用三钢闽光上市公司平台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当前集团正在积极推进钢铁主业整体上市……
“我们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不断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黎立璋说。
连线
三钢探“绿”
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林宇熙
这是一份“红火”的成绩单,2017年,福建三钢集团创造历史最佳业绩,产钢量111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0.58亿元,实现利税108.64亿元。
这是一份“绿色”的成绩单,三钢厂区每月降尘量从5年前的26.33吨/平方公里降至10.77吨/平方公里。今年,这一数值有望降到与市区同一水准。
一“增”一“减”,背后是福建三钢集团转型“绿色钢铁”的决心和探索。
“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抓环保”
“这是球场?”5日,记者走进位于三明市区的三钢集团。
“这里是原来的露天煤场,去年底刚刚加盖了顶棚。”面对疑问,安全环保部副部长任成忠笑着说,粉尘污染一直是露天煤场的老大难问题,实现全密闭后,年可减少粉煤流失1300多吨以及大量的含煤废水排放。
这两年,厂里生产红红火火,效益节节攀升,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深化。去年,三钢除了为露天煤场加盖顶棚,还实施了焦炉烟气脱硫工程、200㎡烧结机脱硫工程、80兆瓦煤气高效发电工程配套烟气脱硫项目……几个项目就花了1.16亿元。
“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意味着增加成本,相反,从长远来看反而能产生效益。这也是集团领导层形成的共识。”在三钢人眼里,三钢集团作为城市钢厂,对岸生活着几十万居民,环保工作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2015年,钢铁行业遭遇“极寒”,全行业大面积亏损。三钢集团连续17年盈利的纪录戛然而止,出现亏损。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三钢集团那年还是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优化工艺升级,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
坚持很快迎来曙光。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击地条钢,为钢铁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内部挖潜,对标行业先进,实施全流程降成本,三钢于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创造历史佳绩。关键之一,是三钢对绿色发展的清醒认识。
“绿色转型首先是生产文明”
在三钢的中板生产车间,刚出炉的通红钢板沿着生产线缓慢向前,一路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在经过一个巨大的“盒子”时,突然冒出一阵白烟。
“通过这里,钢板的温度迅速从850°C降到650°C。”车间副主任许智平告诉记者,这是一种“超快冷却”技术。冷却速度对中厚板材的生产至关重要,而这一技术的作用便是成功实现了对生产工艺和合金成分的“减量化”。
以厚度16毫米左右的钢板为例,锰含量从原来的1.45%减少到0.8%左右,生产出来的钢板质量还更好。成功减少了生产对矿产资源的消耗,3年为企业创造利润近6000万元。
这一超快冷项目是三钢与东北大学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超快速冷却装置。目前已成功吸引了多家钢铁企业的目光,推广到宝钢、沙钢、唐钢等13条中厚板生产线和7条热连轧生产线。
这一创新被命名为“新一代TMCP工艺减量化中厚板生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今年初,作为“热轧板带钢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及应用”的组成部分,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效益,更是生产方式的文明转身。一个个小创新汇聚成三钢绿色转型的大动能。目前,三钢的大高炉、大转炉、大烧结机的工艺全部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