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让屏南的漈下村的贫困农民,摇身变成了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的创作者,增加了收入,也重塑了信心。李向娟摄 故事一 高山贫困村的蜕变 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通讯员 张尚瑶 “昌德,今年在新房过年,都好吗?”听到问话,陈昌德一抬头,村支书陈虞营迎面走来。“好着呢!过去住在别人房子里,人前矮三分,现在有了自己的新房子,感觉不一样啦。”指着崭新楼房,老陈乐得合不拢嘴。 陈昌德是屏南县熙岭乡岭里村贫困户。“老婆患病,大家捐款,拣回了一条命。儿子没工作,驻村干部协调送去省城培训烹饪。后来,没房子住,政府又给补助,盖起了新房。”陈昌德满怀感激地说,“现在村里办起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我家有4000元分红。” 岭里村平均海拔870米,曾经山高路远,地瘠民贫,全村270户983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0户43人,被列为宁德扶贫开发重点村。后来,由宁德市委宣传部牵头四家单位挂钩帮扶岭里村,开展精准扶贫。 要脱贫,得有带头人。宁德市委宣传部先后下派刘芳、石源到岭里村任驻村干部和村第一支书。岭里村党支部采取“3+X”精准扶贫模式。具体来说,“3”即3支队伍,县、乡、村三级干部,分别与10户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X”即针对不同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采取医疗救助、产业帮扶等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如今,岭里村整村脱贫,村集体收入也实现增收。“一是茶山转包,每年租金收入3万元;二是投资50万元入股水电企业,每年分红3万元;三是在市委宣传部帮扶下,投资110万元建成115千瓦光伏发电,每年增收14万元,其中10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4万元分给1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4000元。”陈虞营高兴地说。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嬗变为人人羡慕的美丽乡村。2017年,岭里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00元,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扶贫工作示范村。 故事二 幸福院里好时光 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颜凑 惊蛰一过,春暖花开。3月5日,记者来到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黄田村慈善幸福院。干净整洁的餐厅、活动室、起居室等,让人耳目一新。医疗室里忙检查,凉亭里畅所欲言,活动室里互相切磋,放映室里观看电视剧……老人们活跃在这个乐园的各个角落,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85岁的老人黄延凑在健身器械上来回运动,丝毫不显疲态。前两年,黄延凑前往福州的儿子家住了一段时间,由于待不习惯,出门也找不到说话的人,于是便要求返回村里的幸福院居住。儿子只好听从父亲的意愿。“在这里大家都说本地话,聊聊家常,很开心。”黄延凑说。 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让很多老人不愿意离开家乡,而建在村里的慈善幸福院,实现了老人离家不离村的愿望。“黄田村慈善幸福院于2013年5月开始建设,2014年1月正式建成入住,主要接收本村的五保户、空巢老人、残疾人、孤儿等。”一手创办起幸福院的黄田村村民黄陈宝说。 “在土坯危房里住了大半辈子,压根儿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每个月还可以领取五保金和高龄保险金,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好时代!”85岁高龄的黄德福老人笑容满面地说。来幸福院之前,黄德福孤身一人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每逢雨天,泥水横流,吃住都成问题。如今,在幸福院一楼住着舒适的单间,平日玩伴也多,黄德福精神愈发矍铄。 经过4年多的发展,这里形成了一个大家庭。目前,幸福院里常住的老人有18名,日间照料的残疾人有10名。 53岁的乡村医生黄家义每周都会定期到幸福院的医疗室坐诊,为老人们进行简单的体检。“如果发现一些小问题,医疗室的常用药都免费提供给老人。”黄家义说。黄家义已坚持在福利院义诊四年。他在医疗室门牌上留下电话号码,只要老人有需要,便随叫随到。 黄田村慈善幸福院在去年6月被省慈善总会授予“福建省慈善幸福院示范点”称号。为做好福利院后勤保障工作,村里配备了两名管理员和一名做饭的阿姨,以确保满足老人们的日常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