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动漫专业的学生团队在共享工作室里创作。福建日报记者 周明太 摄
东南网4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正对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紧抓大数据产业这一“富矿”,开创发展新局面,亦是“数字福建”建设面临的全新时代课题。
从2013年布局大数据产业发展开始,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并着力推进数字福建(长乐、安溪)产业园建设。短短五年,我省已培育出一批在大数据硬件设备、应用软件服务等领域国内领先的企业,福州还正式成为全国互联网的核心节点、重要支点和新的数据交换口岸。随着产业集聚发展,大数据产业与传统行业和领域愈发充分融合,如今的福建正加速跑向“大数据时代”。
产业集聚之势初现
东海之滨,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距园区开业仅过去一年多,已经聚集了154家企业,注册资本达205亿元。
被誉为福建“最强大脑”的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就落地产业园,它是全省单体容量最大、设计和实施等级最高的数据中心。“我们立足于构建大数据产业应用的孵化平台和政务数据开放开发的承载平台;同时,致力于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构造生态环境,带动产业集聚,推动东南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承担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建设的数字福建云计算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已与三大运营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并参与福州市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具备承接全国各行业大数据应用能力,并将为产业链企业创造最佳互联网环境。同时,中心将利用政策优势,接入政务内网、政务外网、教育网、广电网以及三大运营商网络,形成国内独有的全网络接入IDC机房,结合本地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优惠的电价,对云计算和互联网企业极具吸引力。
目前,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已与360、中科曙光、百度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签订合作协议,UCloud、华云等纷纷入驻,签约意向机柜已达6000柜,各方将在政务、医疗、教育、安全、制造等领域逐步展开合作。
与此同时,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中心、国家旅游大数据分中心等一批“国字号”项目也纷纷入驻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让产业园形成了医疗数据存储、数据研发应用、数据交易及产业基金链条齐全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
如今,集聚的大数据产业项目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去年,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税收总额达1.87亿元。
在安溪县,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的数据洼地也已具雏形,成为福建大数据产业的又一重要承载基地。目前,园区有超8000个机柜的国际最高T4等级数据中心,大数据服务外包基地、国际交流中心等均建成投入使用,惠普聚贤国际数字媒体产业基地拥有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渲染云平台,园区日均电商发货量近5万单。
当前,我省正发力大数据产业,除出台政策支持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加快发展外,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保障和智力支持亦是当务之急。为此,首批27个数字福建大数据研究院(所)已经启动建设,研究除聚焦大数据存储、分析、可视化、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和共性技术外,还覆盖包括交通、医疗、材料、教育、金融、工业、农林、旅游、社会安全等行业领域。
与此同时,全省一体化的数字福建大数据中心和行业数据资源分中心也已启动建设,目前已初步汇聚了公安、工商、民政、人社等68个省直部门和各地市50多个市直单位有关法人、自然人、信用、电子证照、传感监测等类别的2800多项共计14亿条数据记录和文件;“知创中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数字公民应用等大数据重点应用平台正加快推进。
在“6·18”展会,参观者在操作透明屏智能数字控制展示系统。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加快变革传统行业
本月1日,福建省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在福州滨海新城动工。
中心的投资方为福建复寅精准医学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承家介绍说,未来,这里将依托高级医学类研发人才、单位,开展以遗传学、肿瘤基因组学、生物大数据、精准免疫治疗技术等精准医学研究为主的临床应用和产业转化。动工仪式上,就有28个项目正式落地。
“精准医学就是把基因组大数据纳入临床医学中,通过基因测序技术预测未来可能会患有哪些疾病,从而更好地预防,诊断后用药的靶向性也更强。”陈承家表示。
“大数据+医疗”如今正在八闽大地蓬勃兴起。福州、厦门作为全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工程的首批试点城市中的两个,在医院大数据累积方面领先一步,福州还在全国率先出台《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在位于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的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20多家健康医疗企业聚集于此,合计投资逾12亿元。福建湾流公司研发的“全息数字人”将虚拟听觉、视觉、感觉、运动等医学模拟产品,运用到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中;“榕医通”平台则整合福州市各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约挂号、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医疗费用支付、就医引导等服务。
随着我省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兴起,各行各业都在悉“数”改变——
福建省超算中心二期建设规模达到800万亿次/秒计算能力和3PB数据存储处理能力,目前中心已为福建省环境质量监测系统提供空气质量监测所需的模型库计算资源,预报时间缩短至5个小时以内。
省纪委今年1月上线“福建省扶贫资金在线监管系统”,运用大数据对扶贫资金进行精准监督。
武夷山市依靠大数据支撑,全域15个主要景区实现智慧旅游,除了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外,项目还运用智能计算和科学预判,分析汇总游客数据、景区情况。
当前,为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我省正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效果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区域特色明显、推广潜力大的产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行业标杆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福建传统行业腾“云”而上,拥抱新时代。
厦洽会上,格鲁吉亚参展商正在体验厦企制造的VR产品。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行业风采
政务领域刮起信息化风暴
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
2001年初,福建作出了统一建设全省政务信息网、开展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等具有前瞻性的规划部署。
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通省级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升级到3.0版本,汇聚了公安、工商、民政、人社等55个省直部门和各地市近40个市直单位有关法人、自然人、信用、电子证照、传感监测等类别的3000多类逾15亿条数据记录。
200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电子证照建设应用工作,建成省、市两级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支持全省范围内电子证照生成、汇聚和共享应用,目前已生成4155类1900多万份,共享1200多万次。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2013年起,我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布局大数据应用和产业,抢占“风口”:
我省出台了《福建省省级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实现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
我省还出台《关于支持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加快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将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EC产业园作为我省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推动集聚发展。
我省以省政府令形式先后出台了《福建省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管理办法》《福建省政务数据管理办法》,在国内率先提出政务信息资源属于政府所有,为促进数据由“小”向“大”汇聚提供了法规保障,并从数据管理职责、数据技术支撑、政务数据采集、汇聚共享、开放开发、质量安全等六个方面,对政务数据管理和应用进行了规范。
我省还出台《福建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实施“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建设、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开发、运用大数据改进政府治理方式、运用大数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运用大数据激发产业发展动力、加快发展大数据技术产业、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等十项重点工程。
我省还率先启动了省直部门数据中心及信息中心整合工作,建成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140个部门近千个应用系统迁移到云计算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省直部门政务数据统建共享、汇聚开发。
福建省大数据管理局、数字福建大数据技术服务中心、福建省大数据交易中心陆续设立,健康云、生态云、交通云、警务云等一批行业数据云遍布八闽,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分中心、国家北斗数据分中心、国家安全大数据实验室相继落户福建,各行各业大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
生态环境实现“大数据”监管
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我省率先建设的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日前上线运行,成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项目。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自2015年起,我省按照“大平台、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约化思路组织建设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平台整合各类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数据、环保监管业务数据,以及工商、水利、交通、海洋等部门的有关数据及互联网数据,基本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环保系统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和应用体系。
据了解,平台通过信息系统整合和集约化建设,实现扁平化管理和流程再造,提高了监管效率。同时,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服务,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如,平台整合环保部、省公安厅相关机动车数据,对全省机动车污染防治进行统一管理,环保监管人员可远程监控全省199家检测站600余条检测线的实时情况,也使车主可在全省任何一个检测站检测。
作为全国省级首个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首次完成国内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规划,与省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省水环境统一监测平台等多个省级公共平台进行了对接。同时,运用多源异构大数据管理技术,提供对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业务、污染源、气象等数据的统一存储和高速访问能力,使各类环保业务实现智能化。大数据管理平台还可为国土、海洋、农业、水利、林业等与生态相关的部门提供服务。
据介绍,目前平台整合对接了环保部、省环保厅内部及相关厅局共40余个信息化系统,实现与22个省直相关单位数据共享。汇聚了生态环境业务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水、大气、辐射、污染源、机动车环保检测等)、互联网数据、遥感数据和数值模型计算数据(大气预报等)五大类型数据超过80226GB(未含视频数据),总计超过71亿条,日增容量约1000GB。完成了全省85家风险企业和2个重点化工园区的3D立体建模,200家风险企业的360度全景数字化,53家风险企业的排污管网数字化。开发对外服务接口212个,742部环保法规实现“一键到条”,1009项环境标准实现“一查到值”。注册用户6000余个,个性化推荐日产生量54784条。
闽货“触网”搭上快车
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销售的休闲裤、运动鞋服和羽绒服有近80%产自我省;京东商城上销售的水暖厨卫产品超过60%是南安品牌;莆田市的金银珠宝、油画占据全国电商市场三成,高端红木家具占全国电商市场七成;2017年“双十一”期间,我省“电商军团”在天猫平台网销总额83.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2.9%,排名全国第六位,全省10个县(市)进入全国网络零售额百强榜单……
大数据时代,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成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的新渠道。据统计,我省已培育基于传统优势产业的行业垂直自营电商平台82个,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上建设的传统优势产品网店118个,传统专业市场电商升级项目28个,闽货网络销售逐渐形成立体化平台体系,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传统工业品电商集群。阿里研究院数据显示,我省已成为全国三大网货制造基地之一。
近5年来,我省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年均40%的增长速度,2017年全省电商交易额1.42万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网络零售2403亿元,同比增长37.2%;其中,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835.7亿元,同比增长56.5%,高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5个百分点。
2017年5月,由清华大学等知名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省在全国电子商务发展综合水平中排名第六,与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一起位列全国电子商务先导省份。
作为传统外贸大省,跨境电子商务也是促进我省外贸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3C产品、鞋服箱包、家居家具、工艺配饰、机电电机、户外运动等商品,都是我省在国际市场上的畅销品类,阿里巴巴一达通、菜鸟网络、eBay等知名跨境电商平台相继落户我省。2017年,我省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3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30%。
目前,我省跨境电商海外仓总面积已超30万平方米,居全国领先地位,网点遍布10多个国家与地区,尤其是推动全国首个对台海外仓设立。
据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及第三方机构测算,我省跨境电商出口连续三年保持35%以上快速增长,已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跨境电商进出口中心之一,跨境电商卖家数量位列全国第四。
|